close

2011-08-24 22:40:20 來源: 作者:文/並河靖譯/範兵兵 【 】流覽:489次 評論:0

中國信鴿新聞網訊:

幼鴿的淘汰及性能驗證()

    幼鴿的淘汰

  無論對雛鴿、幼鴿或一歲左右的年輕鴿,進行淘汰時的著眼點都不外乎以下三大能力:第一是充分的飛翔能力,即擁有良好的身體結構,適宜長時間的飛行運動;第二是良好的判斷能力,頭腦聰慧,處處都顯得機敏超凡;第三是健康的體質,能夠耐受各種惡劣條件,而且具抗病力強。在賽鴿成長的全過程中,我們都應著眼於這三大能力,進行持續的觀察和判斷,隨時把不符合要求的鴿子淘汰。

  在幼鴿脫離親鴿的呵護下巢之後,我們首先能夠作出直觀評價的就是其飛翔能力。幼鴿通常在孵化後三十五天左右開始飛行,但在同一批幼鴿中總會有幾隻起飛較早,這是十分可喜的表現,因為飛得早說明前一階段發育良好,而且身體結構更適宜飛行。對起飛較晚的幼鴿要注意觀察,如果下巢多日仍不能跟隨鴿群出舍飛行,就應當予以淘汰。當然,幼鴿學會飛行的時間與血統是否早熟及氣候冷暖也有關係,但即便是晚熟血統,起飛過晚的幼鴿也是沒有希望的。

 

 

隨著幼鴿陸續開始出舍飛行,就可以進一步對其家飛狀況進行觀察。對於經驗豐富的鴿友來說,根據鴿子家飛的姿態來判斷其是否擅長飛行是具有一定準確性的,但這種判斷完全是基於飼養者的第六感,難以用具體數字來體現。簡單地說,理想的飛行姿態應當是輕靈舒暢,像一個游泳高手在水中輕快地游水。儘管飛行姿態的優劣並不像游泳那麼明顯,但飛得吃力笨拙的幼鴿還是不難發現的。瞭解鴿子的持續飛行能力要容易一些,尤其是在炎熱的夏日,長時間飛行能夠暴露出鴿子的身體缺陷,那些耐力不足的鴿子會首先離群降落。經過強制家飛或短距離訓放,有的鴿子在返回鴿舍後與往常無異,有的則累得精疲力盡粗喘不止。當然,我們還必須判明鴿子缺乏耐力是先天問題還是另有原因,例如是否正在更換大條、有無傷病等。有的鴿友對出自名門的幼鴿往往會放寬標準,期待它們將來能飛得更好,但無數事實證明,小時候飛不好長大也成不了冠軍。

  幼鴿遊棚的原因

  發育良好且被寄予厚望的幼鴿在家飛時失蹤,這個問題令許多鴿友感到頭疼。人們對遊棚的原因有各種不同的推測,有人說這是作為賽鴿祖先的岩鴿遺傳下來的習性,當岩鴿的種群繁殖到一定規模時,就會有一些鴿子自動離開古老的居所,去尋找新的覓食地。也有人說,遊棚較多發生在更換第一根主翼羽的時候,是換羽使幼鴿處於近乎生病的狀態。我覺得即使是由於體況失衡,找不到家就算不上好鴿子。不過英國養鴿家奧斯曼認為,失蹤多日之後又返回鴿舍的幼鴿,只要能迅速恢復健康,就很有可能成長為一隻出色的賽鴿。因為這樣的幼鴿能夠排除萬難獨自歸巢,說明它具有良好的定向能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日本養鴿家岩田孝七則把不游棚作為優秀血統的基本條件之一,這是他對自己飼養的各種血統進行比較之後得出的結論。我完全贊同岩田先生的看法,因為岩鴿自然分群是為了適應食物匱乏的環境,而我們在飼養、改良賽鴿的過程中,應當設法去除其身上遺傳的某些野生習性。二戰前京都有個宇都木鴿舍,曾經在晴天的比賽中獲獎無數,但也曾在遇到天氣惡劣時全軍覆沒。宇都木系鴿的最大缺點是愛遊棚,設置了專用的幼鴿舍和大型展望台也無濟於事,直到摻入異血後才有所改善。對不同鴿系的特點進行分析之後,我感到遊棚與不耐壞天的特性具有某種關聯。無論歸巢欲不強或方向感遲鈍,都會導致鴿子失蹤,所以我們應當把遊棚的習性視為一種血統性缺陷,而這種缺陷是遺傳的。因此,我們對自然淘汰的遊棚鴿不必惋惜,而一對種鴿生出的後代總是游棚時,就必須親鴿乃至該血統的價值進行認真反思了。

  幼鴿的健康程度

  幼鴿的健康標準並非僅僅不生病,而是要具有應對未來嚴酷比賽的能力。在健康的鴿群中,有些身體強壯的鴿子很少生病,無論經歷怎樣的疲勞都能在一夜之後恢復常態。而有些鴿子雖然沒有生病,卻總是顯得疲弱萎靡。還有一些鴿子是介於二者之間,這就是健康程度的差別。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能夠頻繁出賽並取得好成績的正是鴿舍裏體質最好、健康程度最佳的鴿子。日本的賽制要求鴿子在短暫的賽季中連續上路,最終飛到一千公里以上的距離。這就需要選手鴿具備快速恢復的能力,尤其是以自然制管理應賽的鴿舍,對鴿子健康程度的要求更高。我們甚至可以誇張地說,除了最具活力、生機勃勃的幼鴿之外,其他鴿子都應當淘汰。

  安德森博士在他的著作中寫道:一經訓放就疲憊不堪的幼鴿應當淘汰,留下來也只會成為鴿群中的累贅。有些鴿子表面看來並無異常,但出舍以後總是呆在屋頂上不願飛行,對這樣的幼鴿進行訓練是毫無意義的。荷蘭養鴿家亨利·雷是我的老朋友,有一年他的鴿舍裏繁育了一批出色的幼鴿,在順利開家之後,他把鴿子交給新來的鴿舍管理員,自己就到法國旅遊去了。亨利·雷旅遊歸來時鴿舍中情景令他大吃一驚——那批幼鴿只剩下了一半左右!原來在此期間管理員把幼鴿舍的食槽撤掉三天,只提供飲水,使鴿子全都餓得有氣無力苦不堪言。然後他把幼鴿中不能飛回棲架的全部殺掉,只留下依然呆在棲架上的如此殘酷的淘汰讓亨利·雷痛惜不已,但不久之後他便發現剩下的的幼鴿很少遊棚,而且最終形成了他鴿舍中最精銳的選手鴿隊。安德森博士的這番記述值得我們仔細研讀,因為這看似簡單、殘酷的淘汰方法,為我們揭示了如何使幼鴿成長為冠軍的真諦。體力消耗最少並不意味著健康,真正的健康是體內擁有不同尋常的能量。幼鴿飛不上棲架是體力問題,也是意志問題,而意志與體力是同等重要的。當我們的鴿舍裏只剩下健康強悍的鴿子時,家飛的時間和速度都會與以往截然不同,而且少而精的選手鴿隊更易於訓練和管理。

    生長良好的幼鴿

  對健康程度進行鑒別時,第一要注意觀察幼鴿的表現。理想的幼鴿應當是體力充沛、動作敏捷、食欲旺盛,家飛時能夠率先出舍一飛沖天。第二要觀察鴿子的眼睛和羽毛的光澤。眼睛必須清澈明亮,羽毛應當富含脂肪且色澤濃重。第三是糞便的形態,健康幼鴿的糞便應當乾爽得能用手拿起來。第四是口腔內的顏色,橙色或鮮紅色是健康的表現,顏色蒼白則說明鴿子可能貧血。第五是腳爪的溫度,腳爪冰涼是不好的現象。鴿子的鼻包應當白如薄粉。第六是肌肉的結實程度,排除了血統及羽毛疏密等因素之後,我們應當選擇肌肉更為結實的鴿子。第七是換羽的速度,遲遲不能完成換羽的幼鴿有可能存在不健康的因素。

幼鴿的性能驗證

  前面談到了怎樣通過觸摸和觀察來淘汰幼鴿,但僅靠這些方法還是無法瞭解鴿子的定向能力,所以還必須通過放飛對每一隻幼鴿的實際性能進行驗證。在放飛中可能會丟失部分幼鴿,但是如果不放飛,我們就得用寶貴的時間、空間和飼料來飼養許多平庸鴿。我們應當不斷提醒自己,擁有十隻性能均一般的鴿子,不如擁有一隻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因為只有後者才能夠傲視群雄,在沖向終點時把成百上千的對手甩在身後。當費盡心血培育的幼鴿損失在放飛路上時,與其惋惜不如反省,然後以加倍的努力去培育性能更卓越的賽鴿。在放飛驗證中,有些鴿友擔心幼鴿的智力尚未發育完全,還不具備足夠的方向判定能力。

    過去我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放飛到到兩、三百公里之後就把自認為最好的幼鴿留下,只讓那些沒有把握的鴿子飛到更遠的距離。後來我發現,這種有保留的驗證達不到目的,那些半途留下的鴿子後來還是在實戰中大量丟失。後來我採用的方法是在俱樂部的訓放開始前進行單羽放飛,這樣做可以排除鴿子跟隨大群歸巢的因素,能夠更準確地把握每一隻幼鴿的定向能力。當然,過早參加嚴酷的放飛會給幼鴿成長帶來不利,我們都知道,早期飛得太苦的幼鴿往往在成年後表現平庸。因此,在進行驗證時還必須把握好放飛的強度,同時考慮到幼鴿的日齡、性別、血統以及天氣、地形等因素,只要能達到驗證的目的,應當盡可能減少放飛的次數和距離。

    ——本文摘自《作出與競翔作者:日本並河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種賽鴿交流區2.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