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號 第 229期 【文:王劍峰】
幼鴿三階段汰選的竅門 眾多周知,一羽弱小的雛鴿,能夠成長為馳騁賽場、屢戰屢勝、甚至鑄就成一羽大名鴿時,是十分不易的,也不是每一羽賽鴿所能達到的。期間,“鴿與人”的投入與辛勞自然不必多說。
賽鴿的養育如同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眾多因素的聚合與打造,往往缺一不可。這裡避開種鴿配對、養訓功夫等因素,僅從幼鴿的汰選方面談談我個人的體會。
|
作為一名基層鴿會的會員,受物質條件和比賽形式等因素的制約,我歷來主張賽鴿求少不求多、求精不求庸。基於這個理念,每年幼鴿數量我總是控制在15羽左右(其實能真正有15羽各項條件尚佳的幼鴿就已經很不錯了!)鑒於這個數量,在年度作育過程中,就必須時常警示自己,對幼鴿的汰選採取“觀察--比較--汰選”的“殘酷”六字真言,力求所留幼鴿的鴿質“最好”要達到如此境界,我想,只有通過不斷地、致細地觀察和比較,才能分辨得出彼此的優劣,從而培養我們的專業隊伍。因此,汰殺弱者便成了家常便飯,或為一項不可缺少的實際工作。
幾年來,通過認真地比對和總結,發現我在幼鴿選材方面的工作還是成功的,十年獲得十分出色的戰績。而且,賽鴿隊伍始終保持在少而精的狀態之中(種賽鴿約50羽)。
也許有人要問,幼鴿的汰選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何時決定去留為好?我的體會是:幼鴿出櫥前後是關鍵。俗話說:“自小看一半”吧。
通常,種鴿蛋在親鴿18日的輪流抱孵後,如果幼雛出殼順利、肌體紅潤、絨色光澤,便是良好的開始。反之,破殼不順(幼鴿如將蛋殼啄成一個洞口,那很難自己出殼),在人工的幫助下,雖因失血體質差了些,但只要親鴿哺育出色,3~5月即可恢復健康(最好是二餵一)。如果是二餵二,失血幼雛5日後仍不能自行康復,兩雛大小懸殊,此時,弱小幼雛便是淘汰對象,也就是幼鴿選材中的第一輪汰殺標地。
一般情況下,雛鴿在剛套足環的一段時期,長勢是良好,因為此時的雛鴿需要食水較少,能夠滿足自身的需求。不過,隨著雛鴿逐漸長大,羽毛軟管已經“破管”時,食水的爭奪日趨激烈,兩者如勢均力敵,便是好事。如果一方日漸落敗,必然導致雛鴿個體的大小懸殊,小者龍骨凸出明顯,乾癟失水嚴重,那麼,第二輪淘汰對象便是牠了。
當雛鴿成長為幼鴿並開始出巢躍躍欲飛時,作為鴿子主人,便要時常抓其在手,揣摩和觀察牠們的骨架、羽翼、肌肉和恥骨等各項條件了。這一時期,我認為,最理想的幼鴿應該是:形體漂亮(依照雌雄鴿的標準要求)、恥骨緊密、肌肉飽滿、羽翅豐滿而犀利……如果此時出現體形過小或過大、龍骨凸出過度、恥骨開張離譜等等,此輩幼鴿當然成為第三輪汰殺的對象了。
在經歷了三次汰殺後,所剩幼鴿總體狀況應該不錯了,各自的命運得由牠們在家飛以後的健康狀況決定了。通常,幼鴿在出櫥初期最容易生病。因此,我建議大家這一時期不要虐待患病幼鴿,牠們能夠“混”到今天實在不易!感冒、腸痰等疾病也不難醫治,一旦康復,度過了這個困難時期,搖身一變(換羽期過後)仍是一羽漂亮的“小子”。在此,我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兩點:第一,換羽期的幼鴿恥骨最容易開張(不是每羽幼鴿都這樣),有時連中指都能塞入其中,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可能是由這一時期的身體與心理狀態等因素決定的,可能還與出入舍的管制、家飛時間長短有關(被禁飛的鴿子恥骨容易開張),我曾因此誤殺了一些不錯的鴿子,在此向牠們表示歉意!這是我的無知!現在我發現,只要幼鴿在家飛前恥骨是閉合的,後來開張沒有問題,待過換羽期後,恥骨自然會閉合,被殺幼鴿純屬冤枉!第二,換羽期的幼鴿,一般都比較消瘦,上手感覺“骨多肉少”,尤其是腰部不夠豐 滿,僅有的一些肌肉也覺生硬,彈性不足,上浮感自然較差,這特徵也是暫時的,待羽毛豐滿後,一切都會好起來,不必因此而大開殺戒。
|
|
種賽鴿交流區2.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