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什麼叫做中藥?有多少種?

        「中藥」是指收載於中國歷代本草典籍,用以養生及防治疾病的一部份天然
    藥物及其炮製加工品。
        「中藥」過去又稱為「官藥」。自清末西藥輸入中國以來,為了表示區別,
    人們則將中國傳統的醫生與藥物稱之為「中醫」與「中藥」。
        中藥從東漢末期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所記載的 365 種開始,直到明代醫家
    李時珍所輯著的「神農本草經」已增至 1892 種。而清乾隆三十年,浙江醫學家趙
    學敏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則擴增至 2608 種。
        現今載藥最多的是中國大陸於一九七八年出版的「中藥大辭典」,總共計收錄
     5767 種中藥。


◎二、常用的中藥分為那幾大類?有何特點?

        台灣目前所使用的中藥材(又稱飲片,即已炮製過的藥材),除了小部份本地
    生產之外,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大陸,也有一些源自國外,如:西洋參、高麗參、蘇
    合香等。
        中藥材大體上可分為植物類、動物類、礦石類等,各類特點簡述如下:

         植物類

        本類中藥材所占比例最高,臨床應用最廣,一般是取藥用植物的全草、葉枝
    、花朵、果實、種子、根莖、樹皮等。這類藥物品種極多,例如:黃耆、石斛、
    麥門冬、杏仁、陳皮、蓮子、柴胡、當歸等,用途相當廣泛,是中醫藥方煎劑的
    主要藥材。

         動物類

        動物類在中藥材所占比例不大,但作用突出。通常取自動物的臟器,如:生
    殖器、分泌腺、胎盤或膽汁、膠質、甲殼等;有些是動物體內的病理物質,如:
    牛黃、馬寶等;此外,還有許多昆蟲類藥物,如:全蠍、蜈蚣、土元等。
        動物類藥材多數藥性作用較為強烈,若用之得當,每奏奇功。

         礦石類

        礦石類的敝例也不高。一般皆取自天然礦石,亦有部份為加工後的礦物晶體
    、無機鹽類或其它金屬化合物。有的可以入煎劑,如:陽起石、代赭石等;有的
    加熱後會分解出有毒物質,如朱砂加火鍛燒之後會析出水銀;有的含有較劇烈的
    毒性,只宜外用,如:輕粉、水銀、密陀僧等。
        方劑處方如果含有礦物類,一定要嚴格遵守醫生囑咐,打碎、用布包裹、先
    煎或久煎,以煎出有效成份。


◎三、中藥與青草藥如何分別?

        「青草藥」實際上也是中藥的一部份。習慣上是指廣泛流傳於民間,在中醫
    醫(診所)應用尚不太普遍,而且加工炮製仍欠缺規範的天然植物花草。
        台灣各地青草店所販售的常見青草藥有:蘆薈、八角蓮、仙人掌、含羞草、
    木芙蓉、虎耳草等。

◎四、何謂中藥煎劑?

        中藥「煎劑」又稱為「湯劑」,是指將切細、打碎得單味藥,或按照醫師處
    方配伍的多種生藥材,加水、放入煎藥鍋內煎煮一段時間後,去渣,取濃縮藥汁
    所製成液體藥劑,乃目前中醫臨床上廣泛採用的一種劑型。

        「湯劑」主要用水作溶劑,但有時也可能跟據藥性和治療上的需要,而添加
    酒、醋、蜜等同煎,其目的主要是促使藥物中的有效成份溶出。

        「湯劑」作為中醫治病的一種劑型已有悠久歷史,特點如下:
    一、[拯]帖方劑有效成份經過高溫殺菌溶於水後,服用時人體更容易吸收,可迅
        速發揮藥效。
    二、醫生可以根據病人的病情變化,而靈活增減藥味及藥量。
    三、適用突發而且病因不明的新病,或病情較危急的病症。

        「煎劑」最大的缺點是抓藥煎煮費時,其次為藥液不易保存,必須當天分次
    服完。

◎五、「科學中藥」有什麼特點及療效?

        現今各中藥廠製售的粉(粒)、丸劑,皆冠稱為「科學中藥」,也就是「中
    成藥」。其製藥過成乃改良自傳統煎煮法,以便於大量生產,降低成本。

        目前行政院衛生署只准各藥廠按照古籍方劑、經典(如:傷寒論、金匱要略
    、溫病條辨、醫宗金鑒、太平惠民和局方、萬病回春、外科正宗等)所記載的方
    劑加以組成、製成中成藥(粉、粒、丸劑)。依照廠商所標示,其生藥與濃縮後
    的「浸膏」藥液比例約為五倍,再以百分之三十三左右的澱粉與浸膏混合乾燥而
    成。

        中成藥的優點----品質穩定,安全衛生,日常三餐服用簡便,適合於病症單
    純及需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使用,也方便於小孩服用。

        中成藥最大的缺點是,產品必須嚴格遵照古方所載藥物組成,不得隨意加減
    ,因而不能像「煎湯劑」那樣可靈活視病情演變而酌量增減藥物,以提高療效。
    不過現在有一些高明的中醫師,通常會再添購多種單味方成品,依病情加減混合
    給病患服用。


◎六、為什麼中藥煎煮前要以水浸?

        目前中藥店或是中醫院(診所)出售的中藥飲片,大都是已經過加工炮製、
    脫水乾燥後的生藥成品。這些乾燥藥材若不先用清水浸炮而直接以急火煎煮,會
    使藥材表面所含的蛋白質凝固,澱粉糊漿化,甚至阻塞藥材的毛細管孔隙,造成
    中藥材裏有效成份不易溶出。

        因此,一些植物類中藥材,在煎煮之前應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使藥材因吸
    足水份而軟化,細胞膨脹,有效成份逐漸溶解進入水中。這樣再進行煎煮,隨著
    水溫漸次升高,細胞進一步膨脹、破裂,藥材的有效成份就能更快、更完全的溶
    解在藥液當中,增進湯劑的療效。

        中國大陸有關單位也有實驗證明,治療黃疸性肝炎的方劑「茵陳蒿湯」,浸
    泡六十分鐘後再煎煮比不浸泡而直接煎煮,其成份總煎出率要高 7.24 % 。

        一般中藥飲片以清水(忌用沸開水)浸泡六十分鐘為宜,夏天氣溫較高可酌
    減,東天氣溫較低可稍增。遇有特殊治療方法的方劑,可依醫師指示適當延長,
    但要注意避免因浸泡時間過久而發腐、變質。

        另外,有些需要特殊處理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麝香、冰片等
    ,則不必浸泡,按其特殊方法煎煮。


◎七、不宜用沸水煎煮中藥嗎?

        煎煮中藥要添加水,有人喜歡加沸開水,任為沸開水煎藥,煎得快、煮得透
    、縮短煎藥時間,而且有消毒作用。

        其實用沸開水煎中藥是很不科學的。當熱水沖入[拯]帖乾燥生藥材時,生藥
    的外層組織因驟然受高溫衝擊,會立刻凝固、緊縮,尤其是蛋白質將在藥物細包
    壁上形成一層不可逆轉的「變性層」,阻礙了水份的滲入,藥物組織內部被溶解
    的成份也難以滲出,大大影響藥方的有效成份的溶出率。

        因此,以沸開水煎煮中藥,不但不會縮短時間,且煎不透藥物有效成份,反
    而降低疾病療效。再者,煎藥過程本來就[俱]有消毒滅菌的功能,所以不必刻意
    先用沸開水消毒,也能吃得安心。


◎八、煎中藥應選用那種器[俱]?

        時下家庭廚房的調理鍋[俱]已多樣化,但不是每種都適用煎煮中藥,那麼該
    選用哪些材質的器皿為宜呢〉歷代醫家都強調應選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鍋」或「
    瓦罐」。

        據臨床[言]究指出,陶瓷材質器皿[俱]有傳熱和緩均勻、且耐高熱的優點,
    藥物在器皿內可以充份受熱而溶出有效成份,同時有保暖的特性。最主要因素,
    砂鍋或瓦罐皆由 石圭 酸鹽材料燒製而成,不含有可溶性的雜質(尤其是一些如
    :鐵、鈣、鎂、銅等金屬離子較少,化學物質穩定性高),在中藥湯劑高溫煎煮
    過程的複雜化學反應中,不會影響藥劑某些成份的合成與分解,確保藥劑煎出質
    量穩定,藥效更容易發揮。

        但砂鍋、瓦罐卻有不耐碰撞、易碎和煎焦、破裂漏水等缺點。

        如果家裏沒有砂鍋等陶器,可以選用白色的塘瓷器皿或不銹鋼鍋等器[俱]來
    煎煮中藥,雖然這些鍋[俱]有傳熱快、保溫差的特點,但其金屬物質遇高溫時還
    算穩定,不會發生不良的化學反應。


◎九、為什麼不能用鐵鍋、銅鍋煎藥?

        煎煮中藥湯劑時,煎藥器皿的選擇一向很講究。古代人根據臨床經驗,統一
    規範為:「凡煎藥最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現代知識也印證了上述理論
    是正確的。

        我們都知道,鐵、銅器的金屬化學物質比較不穩定(註),在高溫煎煮過程
    中,一些如銅離子、鐵離子等可能活躍出現,而連環的促進很多複雜的化學反應
    。例如使用鐵鍋煎中藥,很容易與大黃、何首烏、地榆、五倍子、白芍等藥材所
    含的鞣質、甘類等成份起化學反應,孿生一種不溶於水的「鞣酸鐵」及其他有害
    成份,使中藥湯劑變黑變綠,藥味又澀又腥。輕則改變藥液性味,降低療效;重
    則使服用者發生反胃、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至於選用銅鍋煎藥同樣不行。因為微量的銅離子易與中藥的一些成份混合而
    發生化學變化,產生對人體有害的「銅綠」。

        銀器鍋金屬性質穩定,但價格昂貴,一般家庭較少購置。

        總之,煎藥器皿還是以砂鍋、瓦罐,或者無色素的塘瓷鍋及不鏽鋼鍋為恰當。

    註:這裡所說的「比較不穩定」,弟在想應該是以和一般家庭常用的用[俱]做比
        較,不然,就弟所學,鐵的活性的確是蠻大的,可是銅就不是那麼大了。


◎十、以自動煎藥鍋煎中藥特別好嗎?

        台灣地區各中藥店兼銷售自動煎藥鍋,以方便客戶煎藥。現今各廠商所推出
    的煎藥鍋,分瓷鍋、不鏽鋼鍋等兩種材質,容量以 1500 ml 與 2000 ml 為主要
    規格,[俱]備自動煎藥鍋及保溫功能。

        煎中藥最怕一時疏忽,而把[拯]鍋藥液煎乾、燒焦了。自動煎藥鍋正好可以
    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因為它[俱]有自動切換電源的功能,在每帖藥煎至僅剩一碗
    水( 約 150 ml)的時候,會自動切斷電源,維持保溫狀態,避免因持續高溫而
    將藥液將燒糊了。

        目前市售的自動煎藥鍋雖然暢銷,但仍無法完全取代傳統鍋[俱]。這是由於
    它無[俱]備傳統鍋[俱]的輕巧及較大容積,也沒有瓦斯爐的「武火」效能,所以
    煎藥的時間較長,比較適合煎煮費時較久的補益類方劑,而不適合煎需時較短,
    含揮發油的解表方劑。這從下列「煎藥時間參考表」獲得證實:

  ┌──────┬────┬────┬────┬────┬────┬────┐
  │用水量(碗)│ 三碗水 │ 四碗水 │ 五碗水 │ 六碗水 │ 七碗水 │ 八碗水 │
  ├──────┼────┼────┼────┼────┼────┼────┤
  │  煎藥時間  │ 40 分鐘│ 50 分鐘│ 65 分  │ 80 分鐘│100分鐘 │120分鐘 │
  └──────┴────┴────┴────┴────┴────┴────┘

        筆者(註:≠ keyin 者)並不反對使用自動煎藥鍋煎中藥,但是特別建議如
    果煎一些治療四季感冒的解表方劑,及花葉較多或劑量較大的方藥時,還是用傳
    統鍋[俱]來得恰當。

        採用自動煎藥鍋煎藥,仍然必須遵循各種煎藥規則,按部就班的一一操作,
    方能煎出高成份的湯劑。千萬不能沿習錯誤觀念,把整帖藥不分下藥先後順序地
    就往鍋裏放;更不能把電源插座一插,就高枕無憂的離開藥鍋,這樣不但煎不出
    好湯劑,還會影響療效,延誤病勢。


◎十一、用哪一種水煎中藥才合適?

        煎中藥的用水,古代醫家十分重視,歷代有關方劑的叢書中,記載了多種煎
    藥用水。明代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一書所載的水的品種就有四十二種之多,
    主要有井水、泉水、露水、雨水、河水等。

        目前一般認為煎藥用水以潔淨為原則,如新鮮的自來水,或清潔無雜質的山
    泉水,另外蒸餾水也是可以。

        至於遭受工業廢水嚴重污染的河水、井水,及礦物質含量頗高的地下水,或
    者反覆煎煮、放置熱水瓶較長時間的水等。皆不適合用來煎煮中藥。


◎十二、煎藥時添加多少水為宜?

        明代李時珍說:「劑多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由上
    述可知,煎中藥添加水量的適當與否,直接關係到疾病治療效果。加水過少,藥
    物的有效成份不易溶出;添水太多,則煎煮時間勢必延長,並且可能破壞一些藥
    液成份。

        一般而言,頭煎 ---- 把[拯]帖中藥材放入鍋內,適當加壓後,加水,水量
    以沒過藥面二橫指或手掌(約三公分)為宜。實際操作應用時,仍要從藥材的質
    地、劑量、效用等,及服用者的病情、年齡、體質等因素酌情增減。

        對於一些吸水性弱的礦物、貝殼類藥材,及芳香解表劑(桂枝湯、銀翹散)
    、攻下藥劑(大承氣湯)等,不宜多加,以淹沒藥材為度。吸水性較佳的藥材(
    茯苓、山藥)及植物花、葉類(旋覆花、桑葉、枇杷葉)等,應適量多加些水。
    質地堅硬粘稠,需要久煎的藥材(龜板、黃耆),及滋補調理藥劑(六味地黃湯
    )等,因煎藥時間延長,所以必須多添加水量。

        第二煎因可免去頭煎藥材吸水量的部份用水,因此,二煎水的添加量通常只
    要浸沒藥材飲片即可。

◎十三、如何正確掌握煎藥火侯?

        「火侯」即指煎中藥火力的大小與火勢的急慢。由於火是中藥湯劑加工製作
    的唯一加熱反應條件,因此必須正確掌握。

        中醫將煎藥的火侯,分為「武火」與「文火」兩種。火侯的控制,主要取決
    於不同藥物的性味與質地。通常與「先武後文」為原則,即水沸前先採用武火,
    使藥湯很快沸騰,然後改採文火,保持湯劑微沸狀態,減少水份蒸發,以免太快
    熬乾或藥液溢出鍋外,並有益於有效成份的煎出。

        一般家庭煎藥要選用「文武結合」的方式,即先用武火急煎,帶藥液沸騰後
    ,即改文火緩煎。在煎藥過程中,人不可離開,應隨時監控火侯,並用筷子將藥
    液攪拌一、二次,使之能均勻地煎出有效成份,充份掌控湯藥的劑量,再及時把
    藥液倒出。


◎十四、什麼叫做「文火」?哪些藥物需要文火煎煮?

        「文火」是煎藥火侯的一種,俗稱小火或慢火,因其火力較弱,[俱]有能使
    煎鍋內外溫度上升緩慢,及防止藥氣快速蒸發的優點。

        煎藥除了「先武後文」的煎煮法需要用到文火煎煮外,常用的補益藥材(如
    :黨參、黃耆、茯苓、山藥、扁豆、大棗、五味子、補骨脂、巴戟天、杜仲、仙
    茅、山茱萸、生地、熟地、蓮子等),質地較硬的中藥飲片(如:川貝母、鬱金
    、莪朮、川楝子、附子等),礦石、貝殼類的藥物(如:石膏、陽起石、珍珠母
    、牡蠣等),也皆需以文火慢煎,才能發揮藥效。

        中醫素有「久煎取其熟而停留」的理論。現代臨床實驗證明,文火久煎能提
    高有效成份的煎出率。所以一般治療虛損疾病的滋補藥劑及治療慢性病的調理藥
    皆宜選用文火緩煎。

◎十五、什麼是「武火」?哪些藥物需用武火?

        「武火」是另一種煎藥火侯,俗稱大火或急火,由於它的火力較猛,能使煎
    鍋內外溫度急速上升,縮短煎藥時間,但也因而有容易讓藥溢出煎鍋的缺點。

        通常,煎藥除了「先武後文」煎煮法中,需要先用武火煮沸外,治療傷風感
    冒常採用的發散解表藥材(如麻黃、桂枝、銀花、連翹、薄荷等),通便攻下的
    瀉藥(如大黃、檳榔等),及其他各種[俱]有芳香氣味、且含有揮發性物質的藥
    材,都需要用武火急煎取其藥氣。

        中醫素有「急煎取其生而疏蕩」之說,依現臨床藥理[言]究也證實上述理論
    的正確行,即中藥如果煎煮時間太長,或內含揮發性成份隨水蒸氣擴散太過,不
    僅會破壞一些有效成份,也會降低應有的療效。


◎十六、何以某些藥在煎煮時要「後下」?

        所謂「後下」就是在其他藥物即將煎煮好、取汁之前的三至五分鐘左右,把
    要後下的生藥材一次入鍋攪拌,熬取有效成份。其必須後下原因有二:

    (一)防止揮發性成份蒸發過多

        一般含有芳香性及揮發油的藥材,如:桂枝、薄荷、佩蘭、白蔻仁、砂仁、
    肉桂、沉香等,皆屬輕清發散藥,有效成份容易隨水蒸氣擴散掉。例如薄荷若煮
    的時間太長,藥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將減少,直接影響其消炎
    、止痛功能。

    (二)防杜有效成份在煎煮過程中被破壞

        有些中藥材的有效成份能迅速溶解在水中,如:鉤藤、大黃、番瀉葉、青蒿
    、徐長卿等,這類藥如果久煎,其化學成份可能發生變化。譬如大黃煎久了,所
    含的「茵 酉昆 甘戈 類」化合物就會被破壞,而降低了瀉下的功效; 而鉤藤如
    果煎煮的時間超過二十分鐘,其降血壓的作用明[險]降低。


◎十七、為什麼有的藥要先煎?

        「先煎」,顧名思義指這類藥材要比其它藥物多煮一些時間,然後才放入其
    他藥材同煎取汁。先煎的目的有二:

    (一)消除或降低藥材的毒性

        一般含有毒性的藥材,如:川烏、草烏、生南星、蛇六谷、生半夏等,必須
    久煎才能降低、緩解藥物所含的毒性,並且有利於有效成份的煎出。據藥學[言]
    究證實,川烏、附子等,不僅含有強心作用的非生物鹼,也含對人體有毒的「烏
    頭鹼」,隨著煎煮時間的延長,其強心作用增加,而毒性則大大降低。

    (二)有利於有效成份的溶出

        有些礦石、貝殼類材料,如:石決明、牡蠣、玳瑁、鱉甲、龜板、珍珠母、
    水牛角等,由於質地堅硬,又含有鈣鹽、膠質、蛋白質、氨基酸等有機物,而且
    這些重要成份皆分佈在藥材組織的間隙,必須久煎熬取有效成份,否則應有的療
    效將會降低。

        還有如石膏、紫石英、白石英、花蕊石、寒水石、自然銅等,如採先煎,可
    使成份溶解加強,充份達到飽和量。另外屬蘭科植物的石斛(楓斗)之所以要先
    煎,除了增加其有效成份「石斛鹼」的溶出外,還可提高其「生物活性」。

        上述規定要先煎的藥材最少必須先煎三十分鐘(如條件允許,可延長至兩個
    小時),然後再加入其他藥材。


◎十八、什麼是「包煎」?

        「包煎」,即是用紗布或薄白布袋將藥物包裹後,再與其它藥材一起放入藥
    鍋煎煮的特殊方法,[俱]有三個特點:

    (一)有益於體細質輕的藥材充份煎煮。

        有些體積小、質量又輕的藥材,如菟絲子、車前子、葶藶子、海金沙、蒲黃
    、百草霜等,因顆粒細小、浮力大,若不用包煎,將難以沉入鍋底、充份煎熬,
    而懸浮於湯液表面,煮沸時會溢過煎鍋,煎煮完畢後,也難以過濾藥汁。如果採
    用包煎法,就不會出現上述的問題。

    (二)預防動植物絨毛混入藥液,引發副作用。

        又些動植物藥材因含有特殊的絨毛或其他雜物,如不經包煎手續,服用時會
    刺激咽喉及消化管道,引起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如旋覆花、枇杷葉、毛燕、鸕
    鶿涎等。其中旋覆花為頭狀花序,含有許多白色冠毛;枇杷葉背後有棕色細毛等
    ,這些物質在煎煮過程中,很容易脫落而混入湯液裏,造成諸多不良反應;另外
    鸕鶿涎帶有很多未消化的魚骨刺、鱗片等,這些難以消化的雜碎物質如不經包煎
    而直接混入藥液中,服用時必會刺傷食道及胃腸道。

    (三)防止藥汁糊漿化或混濁不清。

        有些藥材含粘液質、膠質,如白粳米、葶藶子、車前子等,若不包煎而直接
    混入湯劑煎煮,不僅容易造成藥汁糊漿化,也為焦黏鍋底,影響煎畢取汁的工作
    。此外,如夜明砂、晚蠶砂、赤石脂、白石脂、淡秋石、飛滑石、灶心土及六一
    散、雞蘇散、碧玉散等中藥材(散)或許會含有泥砂等其他異物、雜碎,如不經
    包煎手續,往往遇水則糊,使藥液混濁,影響湯劑質量。

        「包煎」藥材時,通常不宜捆紮太過緊密,亦要用較大布袋裝藥材,並務求
    寬鬆,否則藥材遇水膨脹,緊撮成一堆,藥汁就難以煎出來,影響療效。


◎十九、為什麼有些中藥只宜「沖服」,不宜入煎?

        不宜入煎,只需用溫開水沖服即可達到療效的藥材可分為三類:

    (一)貴重藥材,研粉吞服

        一般較為貴重,而且用量不多,不必經由煎煮,可以直街研粉,以溫開水送
    服。如人參粉、鈴羊角粉、珍珠粉、鹿茸粉、西洋參粉、三七粉、牛黃粉、貝母
    粉等。

    (二)遇水即溶,或本身為流質液體

        因為這類藥物都是流質液體,不必煎熬,如竹瀝、鮮藕汁、米酒、生薑汁、
    生梨汁等,及其他新鮮果實、根莖、青草類藥材的天然搾汁,都只好用煎好的藥
    汁沖入混合服用即可。另外如芒硝,因其遇水即溶,也可選用上述方法沖服。

    (三)高溫煎煮也不會增加溶解度

        「琥珀」主要成份為樹脂、揮發油等,水溶性極低,如果採用沖服法,能使
    其藥效在體內充份發揮。其他如麝香、藏紅花、冰片、樟腦、蘇合香、安息香等
    芳香藥品,因其質地輕、價格又昂貴,而且含有易蒸發的揮發油,臨床上大都把
    它入丸(散)劑,而不入煎劑。


◎二十、一帖中藥煎幾此最恰當?

        一般中藥湯劑每帖最少得煎二此為正確。由於中藥材皆含有複雜的有效成份
    ,這些成份在高溫水溶液中,有的很容易釋出,如 甘戈 類、多醣類、揮發油等
    ,通常在頭煎時就能溶出;但也有一些成份較難釋出,如 甘戈 元、脂肪油、膠
    質、脂質等,一般要在二煎時方能溶出。因此為了提高療效,每帖中藥最少應分
    兩次煎煮後,再將藥液混勻分服。但是病急者不在此列。

        有人因中藥每帖都藥煎兩次而嫌麻煩,企圖用一次久煎的方法來替代,這是
    很不科學的。中藥湯劑煎煮大致可分為濕潤、滲透、溶解、擴散、置換等過程,
    藥材組織內的有效成份是逐漸向湯液裏「瀰散」,因此藥液才會越煎越濃,直到
    飲片本身與藥液中有效成份濃度平衡了,就會停止滲出、溶解。這時必須濾出藥
    汁,重新加水,造成新的不平衡狀態,才有利於中藥材內有效成份繼續釋放溶解
    。

        所以說,用一次延長的煎煮方式是替代不了分二次的煎煮法。而據臨床實驗
    考證,一般方劑即使分二次煎煮,也只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成份被煎出,還餘有
    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左右殘留在藥渣當中。

        許多高貴的滋補藥材,如鹿角、鱉甲、龜板、黃耆、石斛、當歸等,厚實堅
    硬,滋膩難化,又含豐富的營養物質,可以考濾煎三次,盡兩將藥物中的有效成
    份煎出,才不致浪費。


◎二十一、中藥應該煎煮多久?

        中藥的煎煮時間應根據藥材的性質,和所主治病證的[俱]體情況而定。一般
    來說,解表藥、攻下藥、芳香藥等煎煮時間宜短;補益藥、礦石藥、貝殼類及有
    毒之藥品等,煎煮時間宜長。提供下面三種情況的煎藥時間做為參考:

    (一)一般治療藥

        凡治療各種疾病、煎煮時間無特殊要求的藥劑,頭煎從沸騰後再煎煮三十分
    鐘,二煎沸後再煎二十分鐘。

    (二)發汗解表藥

        治療四季外感風寒、風熱等藥劑的煎藥時間宜短。頭煎再煎煮八至十分鐘,
    二煎沸後再煮五分鐘。

    (三)滋補調理藥

        凡治人體虛損疾病,用以補益氣血陰陽不足的的藥劑,煎煮時間長些。頭煎
    從沸騰後再煎六十分鐘,二煎沸後再煎三十分鐘。


◎二十二、湯劑煎得越濃越好嗎?

        很多人認為把中藥煎得越濃其藥效越好。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為一帖
    煎得很濃、很少的藥液,有效成份含量不見得會增加。

        一般中藥湯劑的煎煮過程就是中藥飲片中有效成份不斷向水中釋出瀰散的過
    程;而當煎到飲片本身與藥液中的有效成份濃度平衡時,這種擴散動作就停止了
    。此時如果再繼續煎煮,以求「又濃又少」,不僅藥物內的有效成份不會再釋出
    ,還可能使藥液中又效成份因不斷蒸發而減少,甚至在過長的高溫中遭到破壞、
    降低藥效。

        每帖不同藥性的中藥,隨著主治病症的不同,其煎煮過程都有一定的要求,
    若一味追求「量少服用方便」及「越濃越好」等不合邏輯的方法,過份濃縮的藥
    汁輕者改變原有藥效,重者服後產生嘔吐等不良反應。

        因此,為使中藥發揮應有的效力,不僅要按常規煎煮一定時間,而且每此煎
    好濾取量皆不得少於 180 毫升(約一個碗九分滿)左右為宜;如果是煎給小孩子
    服用,由於劑量較少,每次濾取的液輛可酌減為 120 毫升左右。


◎二十三、為什麼治療感冒的方劑煎煮時間不宜太長?

        治療發燒、惡寒等四季感冒藥,中醫稱為「解表劑」,適用於患感冒、病邪
    尚在肌膚體表者。這類中藥材氣味輕清,大多為植物的花、葉、莖、枝等,如麻
    黃、桂枝、紫蘇、細辛、生薑、蔥白、香薷、荊芥、防風、藿香、佩蘭、薄荷、
    青蒿、菊花、銀花、桑葉等。

        依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此類中藥材的有效成份都是揮發性物質,可隨水蒸氣
    蒸發,其發揮的程度與煎煮的時間成正比,也就是煎的時間越長,揮發性的有效
    成份損失就越多。

        中國大陸有關單位以「桂枝生薑湯」做實驗,把該方劑加熱煎煮 15 分鐘,
    其有效成份揮發油機乎損失 50% ;若繼續加熱煎煮 30 分鐘,揮發油物質蒸發機
    乎達到 100% 。

        所以,治療四季感冒的解表方劑煎煮時間不宜太長,正確的方法乃選用「武
    火」急煎,一般頭煎沸後再煮 10 分鐘左右,二煎沸後再煎五分鐘左右為宜,這
    樣才能保存更多珍貴的辛香發散藥性,使療效充份發揮。

◎二十四、為何補益調理藥宜煎煮久些?

        所謂補益調理藥是以滋補人體氣血不足為主要功用。常用的藥材如黃耆、黨
    參、白朮、當歸、白芍、地黃、牛膝、黃精、玉竹、天冬、麥冬、仙矛、何首烏
    、山藥、蓮子、蓯蓉、龜版、鱉甲等,都是植物的根莖、果實及動物的甲殼類等
    ,如以短時間煎煮,其有效成份不易完全釋出,直接影響滋補調理的功效。

        我們選用蓮子、茯苓塊等硬質地的補益藥做煎煮時驗,按一般藥劑規定僅煎
    二十至三十分鐘,隨後掰開上述飲片發現,內心還是乾的,證明補益藥材必須經
    過久煎方能充份煎透。

        因此,為了完全煎取補益調理藥中更多的營養成份,正確的方法是開始採用
    「武火」煎沸,然後改用「文火」慢煎。頭煎沸後再煎六十分鐘左右,二煎沸後
    再煎約三十分鐘,以飲片內心掰開無白芯為度。這樣的時間長度才可使藥材裏的
    有效成份全部釋出,發揮應有的補益療效。


◎二十五、中藥湯劑的水煎乾了還能服用嗎?

        煎煮中藥時,可能因一時的疏忽而把[拯]鍋水煎乾了,甚至嚴重到把一鍋的
    藥片燒焦,發生上述情況時,一般人會自然的再加水,繼續煎煮後服用,可是這
    種方法是錯誤的。

        因為[拯]鍋中藥湯劑的水被煎乾了(就算尚未把藥片燒焦),其有效成份不
    是已經揮發殆盡,就是遭到破壞。例如薄荷、荊芥、藿香、肉桂等藥材的有效成
    份會隨著水蒸氣的蒸發而散失,即使再添水繼續煎煮,藥效也肯定不好。又如黨
    參、黃耆、當歸、熟地、黃精、枸杞子等補益藥劑,水被煎乾後,藥材內所含的
    糖類、氨基酸、脢等有效成份會遭到破壞,即使再加水煎煮,其療效已難達到,
    因而延誤病情。

        由此可知,如把水煎乾了或燒焦藥片,正確的處理方法是把[拯]鍋的藥渣倒
    掉、丟棄,重新購買[拯]帖方劑,按正確的方法小心煎煮後服用。


◎二十六、怎樣防止煎藥時糊鍋?

        煎藥時另一個經常發生的狀況是「糊鍋」。「糊鍋」顧名思義就是指藥鍋底
    部的藥液變成糊漿狀態,通常是因為方劑內有些藥材含有樹脂類及粘性物質等,
    而這些藥材未用布包包紮,直接散佈於煎鍋內,經由高溫煎煮,鍋[俱]傳熱不良
    (勻)加上沒有攪拌及缺乏水份等而形成的。糊鍋除了會降低療效之外,也會產
    生有害物質,所以最好不要服用。

        為了避免藥液煎糊,下列幾個方法可供參考:

    (一)選擇傳熱均勻的煎藥鍋[俱]。可防止鍋底溫度過高,其它部位溫度較低的
          缺失。
    (二)清潔鍋底。煎藥前要徹底清除鍋底的油垢,預防煎煮時其它不潔物質的粘
          附。
    (三)煎法要正確。如秫(ㄕㄨ/)米、菟絲子、葶藶子、車前子大都含有粘液質
          、樹脂類等物質,如果與其它藥材同煎容易糊化,因此須事先用布包捆紮
          包煎。另外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應該烊化(溶化)後沖服,服飴糖則
          可直接充服。
    (四)煎藥時必須加蓋。如採用文火煎藥而不加蓋子,藥鍋內的藥汁脹不起來,
          就會出現上面藥材脹燥、下面的糊鍋。加蓋後就可避免這種情況。

        除了上述四點注意事項外,煎藥時必須注入足夠的水量,適當的攪拌、翻動
    ,發現水份缺乏時,可酌量添加續煎。


◎二十七、哪些藥需打碎之後再煎?

        在眾多藥材裏,需先打碎再煎煮的藥物,大都是質地堅硬緊密、有效成份難
    以煎出的礦石類及貝殼類,如石膏、寒水石、龍骨、牡蠣、磁石、珍珠母、海蛤
    殼、海浮石、紫貝齒等。這些藥材先打碎再煎,增加與水接觸的表面積增加,不
    僅節省煎藥時間,也有利於有效成份的充份釋出。


◎二十八、為什麼有些藥物必須「烊化」?

        「烊化」就是溶化的意思,用於某些含有大量膠質或粘性成份較多、而且加
    溫之後又能快速溶解的藥物,通常不與其他中藥材同鍋共煎,另外加適量開水加
    溫溶化後,再倒入已去渣澄清的藥汁中和勻服用。

        這些需藥「烊化」的藥物,大多是用動物的皮、骨、甲、角等為原料,且已
    先經特殊加工製成凝固膠劑,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鱉甲膠等。由於其大多
    含有氨基酸與蛋白質等成份,再常溫下皆成固體壯態,以開水加溫就能輕易溶化
    。如果放入藥鍋與其他藥材同煎,不僅容易造成粘鍋與燒焦,而且易在煎煮過成
    時粘附於其他藥材上,影響其他共煎藥材有效成份的釋出,甚至把本身的有效成
    份粘附於其他藥渣上而損耗掉了。

        因為這類膠劑要直接研成粉末有困難,故止適宜加開水加溫溶解後,連同煎
    好的藥汁一起服用。

        我們日常使用較多的「烊化」藥材,除了上述的動物膠劑外,還有飴糖、蜂
    蜜等糖類藥物。另外由植物類藥材加工而成的枇杷葉膏、益母草膏、瓊玉膏、夏
    枯草膏、天麥二冬膏等,也都需先採行「烊化」方法再服。


◎二十九、煎中藥攪拌嗎?

        我們都知道,醫師對不同的主治病症,及病患年齡、性別的差別,所開立的
    方劑大小量(一帖)皆有很大的差異。而每帖不同配方的中藥材,置放於一定空
    間的鍋具內煎煮時,為了煎透全部藥材,讓有效成份充份瀰散、溶出,適度的攪
    拌、翻動是必要的。

        至於每帖中藥的煎煮過程,到底要攪拌幾次才合乎煎透標準,則視方劑組成
    類別來界定。如果以治療四時感冒為主的「解表劑」,因其主要成份都含有揮發
    物質,攪拌時必須掀開鍋蓋,造成主要成份隨著蒸氣流失掉,所以攪拌次數可以
    減為一至二次。若是以補益調理為主的「補益劑」,因組成藥物皆須經由較長時
    間才能煎透,有效成份大多穩定性高、不易揮發散失,則翻動次數可酌增至三到
    五次。

        煎藥除了得攪拌翻動外,也應盡量用大鍋具煎小帖方劑,好讓全部藥材在吸
    水膨脹後,有較大空間釋出有效成份。


◎三十、哪些中藥是焗(ㄐㄩ/;泡)服藥?

        「焗服」就是直接沖泡服用,一般可區為兩種:

        一是藥材本身質地輕,用量較小,含有大量的揮發油及特殊成份,因此不宜
    入鍋久煎,如西紅花、肉桂、大黃等。通常可先把藥材放在碗中,再把已煎好的
    熱藥汁直接倒入碗裏,然後加蓋浸泡三至五分鐘後再倒出來服用。例如:大黃若
    選用這種焗泡方法飲服,其瀉下功效將更顯著。

        二是由新鮮果實所壓榨成的果汁,如鮮梨汁、檸檬汁、葡萄柚汁、西瓜汁、
    木瓜汁、鮮藕汁等,大多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群,如經高溫煎煮,必然會破壞有效
    成份,所以可採用與已煎好冷卻後的藥汁混合服用,或者單獨飲用。

        臨床上也經常使用的一些流質液體,如竹瀝水、米酒、青草汁等,也必須連
    同煎老的藥汁焗泡服用,才能發揮應有的療效。


◎三十一、為什麼有些中藥必須以煎湯代水?

        所謂「煎湯代水」,就是把一帖藥分兩次煎煮,先煎好一部份藥材,去渣、
    存液,再用這些藥液續煎另外一部份藥材。

        這種分次煎煮的方法,是針對一些質地輕、吸水易膨脹、單位有效成份少、
    必須投以較大量藥材才能見效的植物類中藥材,如玉米鬚、白茅根、茵陳、夏枯
    草、益母草、仙鶴草等,醫師在開立這種中藥時,往往一開就是三十公克以上,
    甚至多到六十公克也不足為奇。

        例如臨床上經常用來治療黃疸病症、濕多熱少、小便不利的「茵陳五苓散」
    ,即在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等所謂的「五苓散」的五味基礎方上,加
    入一倍重量的茵陳所組成。假如五味基本藥方的總重量是六十公克,那麼茵陳也
    要處方六十公克左右,通常單單茵陳一味其體積就已經超過五味藥的總和。如果
    將茵陳與其他五味藥共煎,不僅茵陳的有效成份難以煎出,而且還會吸收或影響
    其他五味藥的有效成份釋出。

        所以用煎湯代水的分煎法就是最好的選擇。首先用水煎茵陳,丟棄藥渣,以
    茵陳湯液代替水再煎其他五味藥,這樣整帖方劑的有效成份能充份的煎出,提升
    療效。

        「煎湯代水」煎藥過程雖麻煩一點,但為了提高整帖方劑的主治效果,仍是
    值得選用的。


◎三十二、如何正確⊙藥?(“⊙”是左邊一個“水”字旁,右邊一個“筆”字。很抱歉,
                         這個字弟字典查不到,也不會念)

        一帖中藥煎好後,最後一道手續就是「⊙取藥液」。一般人習慣上都不太重
    視⊙藥過濾的工作,往往只認為把藥液傾到在碗內即可,殊不知這樣簡單的動作
    也有一些技巧。

        正確的⊙藥程序是,先將藥物與鍋具一起斷火三分鐘,然後將一條摺疊數層
    的乾淨棉質紗布置於小碗上作為過濾雜質用,再以手壓著鍋蓋,呈四十五度角傾
    倒出藥液,直到藥液流盡為止。另外為了榨取吸附在藥渣上的藥液,最好再把全
    部藥渣倒在一個有小網洞的漏斗上,然後用瓷晚或不鏽鋼蓋擠壓藥渣,充份絞出
    、過濾藥液,這一部份藥汁有效成份很濃,不壓榨出來而丟棄,實在浪費。

        有一些人喜歡等藥液全部冷卻之後再做⊙藥工作,這種習慣是錯誤的。因為
    許多中藥材,如麻黃、黃芩、丹參、黃耆、甘草等,在煎煮冷透後,其有效成份
    會凝結成較大棵粒的沉澱物,很容易在過濾時被棄置。因此為了保證湯液的質與
    量,務必在藥液尚未完全冷卻時,按正確方法⊙藥取液。


◎三十三、為什麼要添加清酒同煎?

      「酒」可以通行全身肌膚,引藥氣至全身筋脈,因此有些方劑指定要「酒水」
    同煎,以加強療效,例如《傷寒論》中治療氣虛血少、虛勞肺痿的“炙甘草湯”
    ,就指定清水與酒各半同煎,來增強養氣血、復血脈的功效。

        現在生化科學發現,中藥含有很多的有機化合物及生物鹼類化合物,這些都
    是治病的主要成份,而且在乙醇(酒精)內溶解釋出度較高。譬如清熱解毒藥--
    “穿心蓮”,它的抗感染、解蛇毒的主要成份是穿心蓮甲、乙、丙素等,這些成
    份在乙醇中溶解比在水中溶解度大;專治全身上下毒素的“延胡索”,含有十五
    種生物鹼,其主要止痛成份是延胡索乙、丑素,如果改用百分之四十五的乙醇煎
    煮,比用水煎煮的濃度高出三倍左右;目前臨床用來治療冠狀動脈心藏病及抗結
    核菌有相當療效的“丹參”,主又成份為丹參甲、乙、丙酮,它們大多只溶於乙
    醇而不溶於水。

       實務上如果遇到比須添加酒的方劑,可選購市售的米酒頭(酒精含量百分之三
   十五),及高梁酒(酒精含量百分之五十八)等酌量添加煎煮,以提高有效成份釋
   出量,發揮最高療效。


◎三十四、人參何以以需另外燉煮而不同煎?

        人參具有大補人體元氣、降血糖、強心、抗過敏等功效,另外對脾胃吸收及
    代謝功能、增進食欲、促進蛋白質合成等,也有相當成效。

        人參又多種服用法,但一般不與其他方藥同入湯劑裏煎煮,而採用「隔水燉
    蒸法」,主要原因如下:

    (一)有利於成份釋出

        人參、西洋參應經較長時間的煎煮,才能溶出有效成份,而且以比較低溫較
    妥,以免高溫破壞維生素群,及燒焦多醣體物質。

        根據中醫藥學成分分析,人參含有「人參 甘戈 」物質。「甘戈」在低溫水
    溶度較大,不過煎煮的過程加熱溫度太高,就有增加水解的可能,而水解後所得
    到的「甘戈 元」,反而不溶解於水,並妨礙其它藥物有效成份的釋出;若是選用
    隔水燉蒸法,由於中心溫度較低,有利於預防“甘戈”的分解,從而增加其他有
    效成份的釋出。

    (二)防止成份黏附損失

        人參含有極豐富的有效成份,若與其他一般方藥同煎,其釋出的有效成份,
    可能會粘附在其他藥渣飲片上,而造成浪費。燉過的人參液清香可口,而且飲片
    仍可入口咀嚼後吞服,幾乎完全有用。


第一部份已經全部 Key-in 完畢,接下來是第二部份....

◎一、哪些中藥應在飯前服用?

        關於中藥方劑的服用時間,先賢們歸結了許多寶貴經驗,如「湯液本草」指
    出:「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從這段記載可以
    說明藥物與食物不宜同時服用,二者必須間隔一段時間。因此一般中藥方劑皆選
    在兩餐之間服食,即上午九至十點,或下午三至四點各服一次,如須服用三次,
    可在臨睡前再加服一次。

        但是有些方劑必須嚴格遵守在飯前(約一小時)服用,其可分為三大類:

    (一)治療肝、腎及胃腸道疾病的毛病

        飯前胃中比較空虛,藥劑能以較高的濃度快速進入小腸被吸收,故臨床上以
    治療腸道疾病以及肝腎病變為主的方劑,皆選用飯前服食。例如治療大便祕結的
    大黃粉、三大承氣湯等,都應在飯前服用,這樣可使藥劑不為食物所阻而迅速發
    揮應有的療效。

    (二)補益強壯及養生抗衰老方劑

        這類方劑大多有補益氣血或調理人體氣血陰陽的作用,如果選在飯前服用,
    可讓其藥效充份發揮滋潤臟腑、灌溉百脈的功效。例如補中益氣湯宜「食遠稍熱
    服」,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皆應「空心食前服」。(「空心」乃指空胃的意思
    ,亦即飯前稍有饑餓感之際。)

    (三)驅蟲藥方劑

        所謂驅蟲藥是指能驅除寄生在人體消化道的蛔、蟯、鉤等寄生蟲的方劑。例
    如理中安蛔湯、烏梅丸等,一般皆宜空腹服用,甚至服藥後要忌吃油膩食物。空
    腹服用驅蟲方劑能使腸腔中保有較高濃度的藥劑成份,便於藥劑直接觸擊蟲體,
    以利蟲體快速排出。


◎二、哪些中藥應在飯後服用?

        所謂飯後服用是指進食後、間隔三十分鐘至一個小時再行服用方劑。選擇飯
    後服用的意義有二:一是防止藥物本身所含的強烈藥性刺激胃腸道黏膜;二乃利
    用胃腸道裏的食物阻滯藥劑迅速下行,延長有效成分被吸收的時間,以發揮最大
    療效。也分為三類:

    (一)治療胸膈以上器官病變的方劑

        神農本草經記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所謂胸膈以上,中醫
    把他歸類為「上焦病變」,在飯後服用其治療方劑,除了充分利用腸胃道裏的食
    物阻滯藥力快速下行的功能外,又有向上游溢經氣的引藥上行效果,因而能提高
    對上焦病變的療效。例如臨床上運用很廣泛的治療巔頂、偏和前額頭痛,惡寒發
    燒及目眩鼻塞等症狀的疏風止痛良劑--川芎茶調散,就指定「食後清茶調下」。

    (二)以袪風勝濕藥物為主要組成的方劑

        袪風勝濕方劑適用於治療外感風濕所致的頭痛、身痛、腰膝頑麻痹痛以及腳
    氣足腫等。常用的袪風濕藥如羌活、防風、秦艽、威靈仙等,藥性皆屬辛散溫燥
    之品,配伍或服食不當,容易刺激或損傷胃腸道黏膜;若在飯後服用,就可以防
    止上述缺失。臨床上常用來治療腰膝疼痛、關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的方劑--獨
    活寄生湯、羌活勝濕湯等皆宜飯後服用,並斟酌病情加減藥物配伍,以防止耗傷
    氣血之弊。

    (三)藥性峻猛及有毒之藥物

        一般常用的有毒中藥,如草烏頭、白花蛇舌草、生南星、生半夏、雷公藤、
    馬錢子、蜈蚣、全蠍等,其主要成分為多種生物鹼、皂甘、β-固醇,及毒性蛋白
    等,其藥裡作用峻猛,具備強心陣痛、袪風鎮痙、攻毒散結等功效,對於罹患各
    種惡性腫瘤、紅班性狼瘡,及類風濕關節炎等患者,臨床上投以這種單方或配伍
    其他藥物服用,屢建奇功!

        通常以這些藥物均經過嚴格的炮製過程,以降低其有毒成分,煎煮時也必須
    遵守久煎法則,但是為了避免服後產生噁心、舌麻等輕微中毒情形,應該飯後服
    用,減輕藥性對脾胃不利的影響,延長肝臟的解毒時間,發揮最好的療效。


◎三、為什麼有些中藥要在臨睡前吃?

        臨睡前服藥的目的,是讓藥效及時發揮功能,幫助長久失眠的人順利進入夢
    鄉,協助素有遺精、頻尿症狀的病人睡夢中不在復發。

        臨床上必須遵守睡前服用的方劑有以下兩類:

    (一)安神劑

        凡重鎮安神(硃砂、磁石、龍齒等),或滋養安神(酸棗仁、柏子仁、龍眼
    肉等)藥物為主要組成方劑,統稱為「安神劑」。其具備鎮靜安神、滋補養陰等
    功效,一般用來治療罹患驚恐喜怒無常、煩躁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的病人,臨
    床常用的如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等方劑,皆指定「臨臥時白滾湯
    下」(白滾湯即是開水)。

    (二)澀精止遺劑

        這類方劑適用於因腎臟病導致的兩種病人:一是因腎虛失常、精關不固所造
    成的青壯年遺精,常用沙宛蒺藜、芡實、牡蠣等藥物來補腎澀精,代表方是金鎖
    固精丸等。二是因腎虛不攝、膀胱失約而演變成小兒遺尿或老人尿頻等,常用桑
    螵蛸、蓮鬚、金櫻子等藥物來固腎止遺,代表方如桑螵蛸散等。上述這些方子皆
    應在睡前服用,療效較好。


◎四、如何正確掌握中藥湯記的服用劑量?

        中藥湯劑服用劑量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病人能不能順利痊癒,所以古今
    醫家都非常重視與講究。以下我們從二方面來對此加以說明:

    (一)每天應服湯劑的劑數

        一般中藥湯劑以每天服用一劑(帖)為原則,不過若遇到罹患急性病,或高
    燒不退、四肢冰冷等病情危急的病人,就應以重劑量急救,可以一日二至三劑,
    並且晝夜觀察酌於增減。

        至於高血壓、糖尿病、風濕痹痛等遷延日久的慢性病,則可以把每帖生藥平
    分為二,做兩天煎服,或隔一天再服一劑。

    (二)每帖方劑的藥液量

        一般年輕力壯、病勢較輕的病人,其胃氣尚強,因此每帖方劑可以分兩次煎
    煮,共煎得藥液二百至二百五十毫升(約吃飯飯碗一碗辦左右的量)服用。

        如果是老弱體衰、久病遷年及幼童,由於胃氣較虛弱,藥汁宜少,每帖合煎
    液量應控制在一百至一百五毫升左右。


◎五、什麼是頓服、分服、頻服?

    (一)頓服
        「頓服」就是把一帖煎好的整碗藥劑,一口氣全部喝完的意思,是從「多服
    峻補于下」演繹而來,亦是病情危急,若不迅速施以治療會危及人命的救急措施
    之一。

        例如臨床上治療元氣大虛、脈微欲絕,及婦女崩產脫血等危急症狀的「獨參
    湯」,就是指定濃煎頓服。另外主治胃腸燥熱、大便不通、蒸蒸發熱(全身慢慢
    發熱)或腹中脹滿、口出譫語(神智昏迷、胡言亂語)的「調胃承氣湯」,也需
    以溫熱的藥頓服之。

    (二)分服

        「分服」是將一帖藥液分二至三次服畢,是罹患四時感冒及一般性疾病等輕
    微病勢的標準服法,另外慢性病人常採用的補益劑,通常也採用這種方法。

        臨床上用來治療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腮腺炎、麻疹等頗具療效的辛
    涼解表劑「銀翹散」,就是指定「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夜一服」。其他如
    滋補肝腎的「六味地黃丸」,及滋陰降火的「知柏八味丸」等,也都選用這種標
    準分服法。

    (三)頻服

        「頻服」是把每帖方劑按常規煎煮二次混合,不拘時間地少量多次服用,是
    從「少服則滋榮於上」(少量多次飲用,則藥力發揮在上焦部位)延伸而來。

        一般咽喉、口腔疾病,或肺部感染病變等皆用此法,例如能降氣平喘、袪痰
    止咳的「蘇子降氣湯」,及主治風寒外束(風寒侵襲肌膚,致使體汗不能發散)
    、痰涎壅盛(肺腔濕痰聚集)的「定喘湯」等,就是沿用此一不拘時候、徐徐服
    用的頻服法。


◎六、中藥湯劑「溫服」的效果為何?

        臨床上一般疾病用藥及調理滋補劑等,大多選用「溫服法」,也就是把整帖
    生藥飲片,按常規煎煮好取出藥液之後,放置到不冷不熱(約攝氏四十度)時服
    用。

        溫服具有下列二種效果:

    (一)降低某些藥物的副作用

        苦寒藥(黃連、大黃、黃芩),及辛溫藥(羌活、獨活、細辛等),皆是對
    胃腸道造成刺激,如果冷服更容易引發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而溫服則可避免上
    述情況。

    (二)避免損傷脾胃氣

        按中醫理論認為「冷」為陰,而大多數罹病者,皆同時間有胃氣不足、脾陽
    虛寒等症狀,若再飲服過冷藥劑,不僅對病情不利,還會加重脾胃的虛寒。溫服
    為「陽」,對胃氣及小腸吸收有效成分均有所助益。


◎七、何謂「熱者寒之」冷服法?

        「熱者寒之」是中醫的治則之一。臨床上針對熱毒引發的扁桃腺炎、肺炎、
    支氣管炎等上焦感染,及由濕熱引發的膽囊炎、尿道感染、疔瘡熱癤等中下焦病
    變而病人出現高熱神昏、煩躁口渴、喜冷飲、舌紅、口瘡、便秘、尿赤黃等熱性
    症狀,中醫採取「熱者寒之」正治法,施用寒涼藥物(如牡丹皮、黃柏、金銀花
    、桔梗、桑葉、蓮翹、牛蒡子等)配伍組成方劑治療,以達清熱解毒、涼血的功
    效。

        上述藥物所組成的方劑,煎煮後取出藥液,放置到完全冷卻時再服用,將有
    助於以寒袪熱的效用,對病情、病勢的治療均有助益。

        另外對於「真寒假熱」的病症,所處方劑雖屬溫熱藥性,但也可以選用冷服
    法,以發揮「治寒以熱,涼而行之」的療效。這是中醫一種特殊的治療法則。


◎八、何謂「寒者熱之」熱服法?

        「寒者熱之」也是中醫的治則之一,乃針對因寒邪侵襲人體,或陽氣不足等
    病變,病人會出現四肢畏寒、面色蒼白、腹痛喜按(以溫毛巾按撫)、渴喜熱飲
    、大便溏薄(排泄物稀薄)、小便清長(色白)等寒性病症,。這時應採「寒者
    熱之」正治法,處以辛溫藥物(如麻黃、細辛、桂枝、附子、肉桂、乾薑、高良
    薑等)組成的方劑調治,以發揮散寒、溫裏等功效。

        上述藥物所加減配伍的方劑,按常規煎煮後取出藥液稍停趁熱服用,將可加
    強溫散寒邪、振奮陽氣功能,使人體迅速康復。

        另外對「真熱假寒」的病症,所用方劑雖屬寒性藥物,醫生仍會囑以「熱服
    法」--- 這亦是「治熱以寒,溫而行之」的特殊療法。


◎九、吃中藥可以加糖嗎?

        按常規,喝中藥是不可以再添加蔗糖的,但是有些人為減輕難以入口的藥苦
    味,總喜歡自作主張加點糖,尤其是當小孩拒絕服用的時候,加糖的情況更是普
    遍。其實這種只顧爽口、不顧藥效的作法,輕者會降低藥劑療效,重者還會產生
    不良副作用。

        每帖方劑的組成藥物,其「藥味」皆有酸、苦、甘、辛、鹹之不同,「藥性
    」也有寒、熱、溫、涼之差異。

        而蔗糖,中醫也把它當作一味藥,有具體的藥性及療效,如白糖性涼、紅糖
    性溫,有潤肺和中、補脾緩肝的功效,可用來治療肺燥咳嗽、口乾舌燥、中(中
    焦)虛脘(胃)痛的病症。不過處方時也有它的禁忌,例如有痰者不宜服,而且
    多食則助熱損齒、生蟲(蛀牙)等。因此臨床上,病人兼有腹脹中滿、濕熱留戀
    (停滯體內)、痰濕內阻(痰積聚體內)、舌苔厚膩等症情,服藥時一般是嚴禁
    加糖,以避免不良反應。

        其他,如把白糖加入溫熱藥劑中,或把紅糖加入寒涼藥劑中,都會緩解藥性
    ,阻礙藥效的充份被吸收,影響療效。所以若未經醫生許可,最好不要在中藥湯
    劑中加糖調味。


◎十、服中藥噁心嘔吐怎麼辦?

        服用中藥導致噁心嘔吐除了是藥物藥味的因素外,與病人體質差異也有關係
    。在正常情況下,除服用例如「瓜蒂散」等中醫所謂涌吐(催吐)方劑,才會產
    生嘔吐外,一般是不會、且不應發生嘔吐。因為「吐而不納」,不僅用藥無效,
    也給患者增加痛苦。

        下面介紹二種簡易防止嘔吐的方法:

    (一)生薑汁止嘔法

        臨床最常用的止嘔方法之一,即在服藥前,先服少許生薑汁,或在藥汁中添
    加一匙生薑汁,混合後,稍冷再分次服用,止嘔效果頗佳。

    (二)降低中藥異味刺激法

        一般最容易令患者嘔吐的誘因是中藥的濃烈苦異味。有些病人未服藥,只是
    稍稍嗅聞到煎藥時的「藥氣」,就會想吐,因此在煎藥時,儘量與病人隔離,以
    免濃烈藥味對其嗅覺產生刺激。另外可把煎出的藥汁置放稍涼後,採取「少而頻
    」的服法服下,切忌大口熱飲,這樣極易造成胃逆而導致嘔吐。


◎十一、一帖中藥分幾次服用最恰當?

        目前臨床所服用的中藥湯劑一般都採取每日一劑、每帖分二至三次服用為原
    則,因為藥劑在血液中有效成份濃度,隨著時間長短而起變化。常用的方劑在人
    體內被完全排清,所需時間約三至六個小時左右,而當藥劑在血液中的有效濃度
    已無治療作用時,就需再補充新的藥劑。所以,一日之中從早到晚分為二至三次
    服用,其目的是要讓藥劑的有效成份能平均分佈於體內血液中循環。

        不過,如果是病情危急者,除了增加服藥帖數之外,另外可以把服藥間隔時
    間縮短,例如改為三至四小時服用一次、晝夜不停,以使藥力持續,頓挫病勢。
    但是藥性峻猛的方劑,例如辛溫發汗峻劑(大青龍湯、麻黃湯)及寒瀉重劑(三
    大承氣湯)等,通常皆以得效後就適可而止,不必吃到完,否則可能會造成汗瀉
    過度、損傷元氣。

        因此,一帖藥到底要分幾次服用才恰當,必須根據病人的病情,及所處方劑
    藥效強弱而定。最安全的方法是遵守醫生的指示。


◎十二、中藥與綠茶可以同時送服嗎?

        現代科學證明「綠茶」中含有許多營養物質,如維生素、蛋白質、咖啡鹼、
    糖類,及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等,具有強心利尿、和胃解毒等功能。所以平時
    飲茶不僅無害還能發揮提神醒腦、生津止可、助消化等對人體有益的效果。

        我們都知道茶葉乃是一味具備療效的食品,在某些解表、醒腦、利尿、止痢
    等方劑中均有所應用。如治療兩側、巔頂(頭蓋部位)頭痛,及頭暈目眩等症狀
    的「川芎茶調散」、「菊花茶調散」等方劑,均指定配「清茶」飲服,以達到上
    清頭目、疏風止痛的功效;還有治療鼻竇炎、鼻塞的「蒼耳子散」,也指定「清
    茶調服」,才能獲得袪風通竅(竅指耳、眼、鼻、口等器官)效果。

        因此,民間沿習的「喝中藥不宜再喝茶葉」的舊觀念,就值得導正,避免以
    偏蓋全的錯誤習慣延誤了痊癒時間。


◎十三、為什麼服用補益安神劑就不宜再喝濃茶?

        中藥補益方劑最常用的如人參、黨參、熟地、肉蓯蓉、附子、薏苡仁、大棗
    等,都含有多種生物鹼、蛋白質等成份,所以再服用這類方劑時,如果再喝濃茶
    ,會與茶葉中所含的大量鞣酸相結合,而產生化學變化,除了降低補益效果之外
    ,也會影響人體對藥物有效成份的吸收,因此通常服用補益湯劑的時候,皆不宜
    與濃茶同伏,甚至也不能用濃茶送服中藥滋補丸劑。

        安神方劑都是由金礦石藥物所組成,如朱砂、磁石、真珠母、牡蠣等,皆含
    有碳酸鈣、氨基酸、硒、鋅等金屬成份,以發揮重鎮安神功效。服用此類方劑若
    同時又飲茶,會與茶葉裏的咖啡鹼、鞣酸等相結合,產生沉澱作用,不僅不利於
    腎臟及膀胱代謝,而且茶葉裏的提神醒腦功效會阻礙安神劑的催眠安神療效。

        國人飲茶嗜好極為盛行,筆者(作者:李懷恩)在此對素有飲茶習慣,而又
    須服上述滋補安神劑的人建議,可以把服藥與喝茶時間錯開二至三個小時,而且
    儘量選擇「綠茶」,或僅經由文火烘烤的烏龍、包種、高山等高級茶葉,泡茶時
    並適度降低茶葉濃度與飲量。


◎十四、何以有些藥要用溫酒送服?

        「酒」性溫熱,能通行血脈、禦寒氣、行藥勢,本身具有治療風寒痺(痺指
    不能自由屈伸)痛、筋脈攣急(抽搐)、胸痺(冠心病、心絞痛)及心腹冷痛的
    功效。有些中藥方劑指定用酒送服,主要也是取其可以活血脈、袪寒濕等功能,
    加強藥效的發揮。

        臨床上指定以酒送服的方劑很多,除了活血、溫補、袪寒濕等方劑外,還包
    括跌打損傷、婦科痛經瘀血及外科癰瘍腫痛等。例如:治療中老年人中風癱瘓、
    氣血運行不暢的「活絡丹」、「大活絡丹」等就必須空腹正午「冷酒」送下;而
    具有活血散瘀、止痛止血功用的「七厘散」,則要用酒精濃度稍強的「燒酒」沖
    服,以使跌打損傷、筋斷骨折的病人早日痊癒。另外近代婦科應用於治療罹患子
    宮外孕、經痛、心絞痛等症狀的「失笑散」、「手拈散」等,也指定使用「黃酒
    」充服,療效頗俱好評。

        至於實務上到底用什麼酒送服最恰當?筆者建議依不同的病症,及病人年齡
    大小、體質差異等適度調整,選購市售的米酒頭、高梁酒、陳年紹興酒等酌量送
    服。可以把煎好取出的藥汁添加少許酒後,混勻送服,也可以直接用酒送服丸劑
    。


◎十五、哪些藥需要用鹽湯送服?

        「鹽」味鹹性寒,不僅供人三餐飲食調味之用,亦有很廣泛的醫療效果。李
    時珍說:「鹽為百病之主,百病無不用之。」古代醫家應用鹽的藥性,普遍用來
    補肝、心、脾、肺、腎五臟,而不是像現再僅專用於補腎之品。中醫還認為鹽有
    瀉熱潤燥、滋腎通便、解毒涼血、消炎等功效。

        臨床上指定以鹽湯送服的方劑,目前皆偏重於補腎方劑,主要原因是取其「
    味鹹」入腎經之意。如治療腎陽不足、小便頻繁的「鹿茸丸」,及治頭目眩暈、
    遺精滑泄的「左歸丸」等均指定「淡鹽湯」送服;還有對治療腎陽虛衰、小便白
    濁如米泔等也有優良成效的「萆分清飲」,更指定水煎後,「入鹽一捻(一小
    把)」服用,以強化其溫暖下焦、分清化濁的功效。

        另外鹽的功用亦廣泛應用在生藥炮製上,如補骨脂、巴戟天、杜仲、肉蓯蓉
    等補腎陽藥,均是用鹽炮製而成,以增強補腎的藥性。

        鹽雖然有上述諸多療效,但罹患水濕氾濫(肢體浮腫)、痰濕內阻(痰積滯
    在體內)、小便不利(小便稀少)的患者則需慎用;另外患哮喘、糖尿病、高血
    壓、慢性腎炎等,因恐鹹會助水,切忌多食。


◎十六、藥性強的方劑服用多少為宜?

        所謂「中病即止,不必盡劑」,是針對某些藥性強峻方劑的一種限制。這種
    藥效強烈的中藥一經服用後,通常都會有立竿見影、藥到病除的效果;而其剩餘
    的藥汁,則必須終止服用,以免矯枉過正,損傷人體臟腑元氣。臨床上須嚴格遵
    守上述規則的中藥有三種:

    (一)發汗解表劑

        一般治療外感風寒,經常會應用具有解肌發表(解除肌肉、皮膚、毛細孔的
    閉塞,使之發汗)、調和營衛等功效的「麻黃湯」、「桂枝湯」等,這兩劑方藥
    均註明「若一服汗出病差(症狀減輕),停後服(停藥觀察後再服),不必盡劑
    」,還有發汗之力非常峻猛的「大青龍湯」,在方後更明確指出:「一服汗出者
    ,停後服」,否則汗大出亡陽遂虛(嚴重脫水),則反而惡風(怕風)煩燥不得
    眠也。

        因此,平常服用解表劑,一旦汗出熱退,表邪已解、營衛已調,則其治療目
    的就達成了,應停止服用,否則大汗如水淋漓,恐怕有亡陽之虞也!

    (二)瀉下劑

        寒下方劑適用於裏熱與積滯互結之腑實證,病人出現大便祕結、腹部脹滿,
    甚至譫語(胡言亂語)潮熱(下午五點以後發燒)等危急病況時,臨床處方大都
    以「大、小承氣湯」治療,以達攻下積滯(強烈瀉洩胃中五穀食物)、峻下熱結
    (強烈瀉去胃中食物)功效,但都明註「得下餘勿服」(若大便已解,其餘的藥
    勿須再服用);另外,具有瀉熱逐水功能、主治結胸證(胸膜炎、大葉性肺炎)
    的「大陷胸湯」,也在用法上明確指出「得快利,止後服」(大、小便通暢後停
    止服藥),以免過劑傷正。

        目前實務上,醫生均會在上述處方中,靶大黃、芒硝等加註「另包」,這樣
    除了便於先煎與後下外,也在提醒患者:若服一劑大便已通,此味藥就不必再與
    其他藥劑同煎了。

    (三)逐水劑

        逐水劑適用於水飲壅塞於裏(內臟積聚過多的水份)之實證,具有攻逐水飲
    的作用,能使體內積水經由大小便排出,從而消除積水腫脹。常用的峻瀉逐水藥
    如:芫花、甘遂、大戟、牽牛子等配伍組成,代表方劑如「十棗湯」、「舟車丸
    」等。由於本類方藥多含有毒性,其逐水之力峻猛,醫生通常會註明「虛人」(
    體質較弱者)慎用,或「得快下利後停服,糜粥自養(以熱粥溫養胃氣)」。

        不過,「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的規則主要是針對治療實證等危急病情的方
    劑而言,並不包括一般用來治療虛證或調理慢性病等所處的方劑。


◎十七、為什麼中藥也不能久服?

        無論中西藥,都是用來治病除疾,因此當病痛痊癒後,就不宜再服藥。

        雖然臨床所處方的中藥大都採自生長在大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包括根莖、
    皮葉、花實等有機物質),其有毒成份都經由炮製過程,盡量于以消除,但是誠
    如俗話所說:「凡藥便有三分毒」,如果長期服用,同樣會產生很多副作用。所
    以就算疾病尚未完全康復,其所服的方劑也應隨著病況緩和而加減配伍,不可偏
    嗜一藥一方,而導致臟腑機能的偏盛偏衰,演變成「舊疾剛去、新病又起」的弊
    害。

        國人一向有吃補藥養生的習慣。其實補益方藥也不宜長久服用,如溫陽藥:
    鹿茸、狗腎、仙茅、附子,久服會導致人體陽氣偏亢,陰液相對不足;相反的若
    久服滋陰的熟地、生地、龜板、鱉甲等,也會損傷陽氣,造成人體陰陽平衡嚴重
    失調,而衍生其它病變。

        長期服用安眠藥,會形成人體組織細胞的耐藥性;而長期服用某種中藥,也
    會產生上述效果。因此如一旦生病而必須再服此藥時,其藥效會明顯降低,必須
    加重劑量才能痊癒。

        綜上所述,筆者(指作者:李懷恩)還是認同「食補重於藥療」的俗諺,也
    就是說,五穀蔬果及魚肉類才是真正的養生之品。


第二部已經全部結束,現在進入第三部份...

◎一、婦女月經期應慎服什麼中藥?

        月經是婦女特有的生理現象,而「經期」是指每月來經日起,持續到結束日
    止(約三至七天),這短短數天,是婦女身體較虛弱及易生病變時期。因此,中
    醫婦科乃在婦女月經時期規範禁(慎)用下列三類藥物:

    (一)活血破瘀藥

        活血藥是指可以活血散瘀、行血通脈的藥物;而活血破瘀藥乃是此類藥物裏
    藥性最峻猛的藥物,如荊三稜、莪朮、水蛭、虻蟲、土蟞蟲、桃仁、紅花、五靈
    脂等,臨床上主要用治療癥瘕積聚(腫瘤)、跌打損傷及血瘀阻滯的婦女痛經、
    經閉等症。

        一般婦女月經期間,其下焦盆腔(子宮外圍)充血、胞宮(子宮)經血下行
    、血室開放,若在服用上述活血破瘀之品,會促進血液暢行,導致經血流竄、月
    經不止的嚴重後果,因此應當慎用。

    (二)止血藥

        止血藥具有制止人體內外各種出血的作用,可用在吐血、衄血(流鼻血)、
    便血、尿血、崩漏(血崩)、及外傷出血等症。臨床常處方的止血藥,如三七、
    白芨、茜草、仙鶴草、棕櫚炭、藕節、血餘炭、蒲黃、艾葉、大小薊等,大都具
    有縮短出血;凝血時間的功效。

        婦女月經期如果服用這類藥物,可能會導致經期縮短、瘀血內停、血蓄胞宮
    ,亦不利新血的化生、阻礙血液正常運行,所以應慎用。

    (三)溫燥苦寒藥

        溫燥藥如附子、肉桂、桂枝、細辛等,容易耗傷陰血、熱迫經血竄流;苦寒
    藥如黃連、黃芩、黃柏、知母、石膏等,易致寒邪凝血;經行不滯(月經量稀少
    )等諸種病害,因而除非配伍得當,否則也必須謹慎使用。


◎二、婦女懷孕時應禁服哪些藥物?

        婦女受孕以後,精血聚於胞中(子宮)以養胎元,因此女性懷孕時期,服藥
    首先應考慮到胎兒的安全,對一些會影響胎兒畸形及易引發子宮異常收縮、造成
    早產等藥物,皆在嚴禁之列。當然妊娠禁忌的藥物,其毒性、藥效均有強弱之區
    分,服用後對母體及胎兒影響程度也有差別,目前臨床上習慣把它們分為「禁用
    」及「慣用」二類:

    (一)禁用藥物

        這些皆含有劇毒或藥性峻猛,如水銀、砒霜、雄黃、膽礬、皂礬、斑蝥、蟾
    酥、麝香、水蛭、虻蟲、庶蟲、馬錢子、藜蘆、瓜蒂、乾漆、甘遂、大戟、芫花
    、巴豆、千金子、商陸、川烏、草烏、番瀉葉、蘆薈、三棱、莪朮、桃仁等。

    (二)慎用藥物

        針對婦女懷孕處方宜用謹慎的藥物,包括通經袪瘀、行氣破滯,以及辛熱、
    滑利(潤滑大腸、利小便)之品,如肉桂、丹皮、蘇木、大黃、木通、乳香、沒
    藥、五靈脂、王不留行、枳實、枳殼、附子、牛膝等。

        十月懷胎,不可能不罹病,因此在病情需要的情況下,亦可以適當選用處方
    。所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若有病必須投以這些禁忌藥,還是可以使
    用)。只是要注意嚴格掌控劑量,以「衰其大半而止」(如果病已治好大半就須
    停止用藥),以免傷及胎兒和母親,


◎三、孕婦誤食禁用藥物會出啥情況?

        大陸有關單位研究發現,妊娠婦女萬一服用禁(慎)用藥物,將發生以下情
    況:

        (一)誤食水銀、輕粉、鉤吻、砒霜、斑蝥、瓜蒂等任何一種含有劇毒的藥
    物,皆容易損傷母體及胎兒。

        (二)服用大黃、巴豆、芫花、大戟、牽牛、木通等峻下瀉利(通利大小便
    )藥,會造成孕婦盆腔充血,甚至流產。

        (三)誤服麝香、紅花、牛膝、莪朮、薑黃、蟬衣、川芎等具有興奮及收縮
    子宮效用的藥物,會使下焦血流量增加,進而導致子宮發生緊張性或節律性收縮
    ,因而流產。

        (四)誤吃有終止妊娠、引產或抗早孕等效用的藥物,如天花粉、芫花、甘
    遂、莪朮、薑黃、水蛭、川芎等,會促使胎盤絨毛膜細胞變性壞死。

        (五)過度服用桃仁、郁李仁、苦參、烈酒等,皆對胎兒不利,嚴重時會造
    成胎兒畸形。


◎四、孕婦害喜要吃那些中藥?

        妊娠惡阻俗稱「病子」、「害喜」,即婦女懷孕後出現嘔吐、頭暈、厭食、
    食入即吐的症狀,是妊娠早期最常見的症候。若只是噁心、嗜酸擇食,或晨間偶
    爾會嘔吐痰涎、常為妊娠早期常有的正常反應,祇要吃點鹹酸梅止嘔,一般三個
    月後即會逐漸消失。

        按中醫婦科理論,婦女懷孕發生病子的主要原因是「衝脈之氣上逆,胃失和
    降(胃氣不能下達)」所致,常見的有脾胃虛弱和肝胃不和等二種典型症狀:

    (一)脾胃虛弱的病子

        婦女受孕之後,經血不瀉,衝脈之氣較盛。如果孕婦本身脾胃一向較虛,衝
    氣上逆則犯胃,而胃氣越虛則失於和降,於是隨衝氣上逆而嘔吐;另若因脾虛不
    運(脾氣不能運化養份)、痰溼內生(痰與水氣積聚全身),衝氣則挾痰上逆而
    造成嘔吐清涎(膽汁、胃液)等。中醫對本病的治療原則是「調中和氣,降逆止
    嘔」為主,處以「香砂六君子湯」,全方補脾胃而降逆氣,使嘔吐停止,母體胎
    兒皆安。

    (二)肝胃不和的病子

        婦女懷孕後,血液聚於下焦,以養育胎兒,造成嚴重貧血,而且肝氣偏旺,
    如果再加上婦女本身向來肝旺或易怒(傷肝),則肝氣越旺,肝之經氣遂挾胃貫
    膈(經由胃貫通橫膈膜),造成胃失和降、嘔吐酸或苦水、煩燥口苦、頭脹眩暈
    等症狀。中醫的處方是「蘇葉黃連湯」,再酌加薑半夏、陳皮、竹茹、烏梅等,
    以達到「抑肝和胃,降逆止嘔」的效果。

        除了上述二類典型病子之外,若發現害喜嚴重到米飯不下、食入即吐,或嘔
    吐苦血兼有血絲的話,就必須進一步作肝功能、尿酮等生化檢驗,以確定是否終
    止妊娠,保護母體生命健康。


◎五、吃什麼中藥可以「安胎」?

        台灣地區婦女婚後流產病例日漸增加,其病因錯綜複雜,有染色體畸變,體
    質虛弱、胚胎難著床,其孕婦起居不慎、房事不節(過度)或情緒不穩等。目前
    臨床常見的胎漏、胎動不安及墮胎、小產、滑胎等中醫病名,都與西醫的「流產
    」相關。

        筆者建議婦女受孕前先調好身體。可以從補腎、健脾、養血、固衝(鞏固衝
    脈)等方面著手,直到身體機能確定可承受懷孕後的種種生理變化時,再準備懷
    孕,以保胎兒及母體雙方的健康。如果已經懷孕,則可依不同體質症情,選服適
    當的安胎方劑,積極保胎,例如臨床常用來調衝脈與任脈、安胎的「補腎固衝丸
    」,就有兼治腎、肝、脾、氣血的功效;還有針對經常有胎動不安,或屢有墮胎
    習慣者,可以處方「泰山盤石散」,來益氣健脾、養血安胎。

        當然,安胎不能只靠藥物,還必須從日常飲食起居、情緒等人為因素加以調
    整,才能克竟全功,順利生個健康寶寶。


◎六、婦女哺乳期服藥應注意什麼?

        中藥在人體內有一定的吸收利用及代謝過程。哺乳期婦女假如服用不宜吃的
    苦寒瀉下(瀉洩大便)、峻下逐水(驅逐體內浮腫的水濕)、重鎮安神及其它含
    毒性的藥物時,所分泌的乳汁中常會含有被代謝的藥物成份。這些具有活性的有
    機成份常常在嬰兒吸吮乳汁時,被同時吃進體內。當這些藥物的成份經由嬰兒的
    消化系統再吸收、消化時,嬰兒就很容易出現腹瀉、嘔吐、嗜睡、神志昏迷、及
    其他類似中毒的症狀。

        所以,哺乳期婦女最好禁服上述諸種類藥物。萬一碰到非處方這類藥物不可
    的時候,可在服藥期間暫停哺乳,改用其他市售的乃品代之。

        母乳是嬰兒的最佳飲食,因為母乳含有極豐富的綜合營養成份,是寶寶健康
    成長的必需品,不是任何市售奶品可輕易取代。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母親還
    是親自哺乳為當,而且要注意禁服容易阻礙乳汁分泌的藥物,如人參、麥芽及其
    製品,以免影響乳汁的正常分泌。


◎七、不孕婦女要吃那些中藥?

        夫妻同居兩年以上,或曾生育後間隔兩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
    卻不受孕者,統稱「原發」或「繼發」性不孕症。目前婦科醫師皆採用現代儀器
    進行婦科檢查、輸卵管通暢實驗、卵巢功能測定及男方精液檢查等,以幫助診斷
    。

        「不孕」的原因很多,按中醫婦科理論,腎主生殖,所以不孕與腎臟機能關
    係密切,並且與天癸(荷爾蒙)、衝(脈)任(脈)、子宮等功能失調,或臟腑
    氣血不和胞脈(微血管)功能異常有關。臨床常見的有腎陽虛、腎陰虛、肝鬱、
    痰濕、血瘀等五種症候:

    (一)腎陽虛不孕調理方藥:

        主要表現症狀在月經後期:量少色淡、面色晦暗、腰酸腿軟、性感淡漠、小
    便清長(色淡白)等。調理方劑為「毓麟珠湯」加紫河車、丹參、香附等。

    (二)腎陰虛不孕調理方藥

        主要表現為月經先期:量少、色紅無血塊、身體消瘦、頭昏眼花、心悸失眠
    、性情急躁等。調理方劑為「養精種玉湯」加女貞子、旱蓮草等。

    (三)肝鬱不孕調理藥方

        因肝鬱不孕的婦女,主要症狀為經期先後不定、經來腹痛、量少色黯、有小
    血塊,月經來前乳房脹痛、煩燥易怒等。調理方劑為「開鬱種玉湯」加減配伍。

    (四)痰溼不孕調理方劑

        肥胖是此類婦女形體特徵,其他主要表現是經行延後(經期超過一星期以上
    )、白帶量多、質粘稠、面色蒼白、頭暈心悸。等調理方劑為「啟宮丸」加石菖
    蒲等。

    (五)血瘀不孕調理方劑

        其主症狀為月經後期量少、色紫黑、有血塊、平時小腹作痛、同時拒按(不
    能觸摸,表示劇烈疼痛等)。調理方劑為「少腹逐瘀湯」加減配伍。

        上述五種症候的調理方藥,是目前中醫婦科應用較廣泛、且成效較好的。不
    過實際處方時,仍須依婦女不同體質及生理狀況,再按症狀加減配伍,以發揮生
    兒育女的功效,造福眾多不孕婦女。

    註:「毓麟珠湯」組成為:鹿角霜、川芎、白朮、白芍、川椒、人參、當歸、杜
                            仲、甘草、菟絲子、熟地。
        「養精種玉湯」組成為:熟地、山茱萸、當歸。
        「開鬱種玉湯」組成為:白芍、香附、當歸、白朮、牡丹皮、茯苓、天花粉。
        「啟宮丸」組成為:半夏、香附、蒼朮、陳皮、神麴、茯苓、川芎。
        「少腹逐瘀湯」組成為:小茴香、乾薑、延胡索、當歸、川芎、肉桂、赤芍
                              、蒲黃、五靈脂。


◎八、老年人服藥應注意什麼?

        老年人氣血虛弱,全身臟腑功能低下,所以用藥原則、服藥方法和劑量上都
    應細心斟酌,以適應其特殊的體質。

    (一)用藥以緩和為原則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家不僅氣血日漸不足,臟腑機能日漸衰退,抗病能力
    也日漸走下坡,因此面對年長病人,處方用藥必須遵照「扶正固本」的大原則,
    才能讓他們的體質增強、正氣存內(提升體內抗病機能)、邪不可侵。老年人由
    於脾胃偏虛,運化功能弱,對補品的吸收能力以也差,所以除非是極虛暴脫(重
    症危急)病危者之外,大多應緩緩調補,不宜重劑峻補,另外攻瀉、劇毒之劑更
    應該盡可能避免處方。

        一般老人陽氣虛弱者居多,而陰血也不足,所以溫陽時勿忘養陰,只有剛柔
    相濟,陰陽才能趨於平衡。

        老人血管彈性較差,脈道常有瘀阻而運行不暢,所以在扶正固本之餘,不可
    忘記「血貴流通,氣貴調暢」,換言之,行氣活血也是老人臨床處方的另一個基
    本原則。

    (二)藥液宜少量分服

        由於老人脾胃功能減弱,其對藥物吸收及代謝也較為緩慢,藥物發揮效力與
    藥效持續的時間也相對延長,故一般皆宜少量服用,或將服藥間隔時間適度延長
    。

    (三)處方劑量依體質增減

        正常情況下,老人的服藥劑量應比青壯年人小。但有不少老人家老當益壯,
    也有一部份因體弱多病而長期服藥,他們對藥物的適應性與耐受度都增強了,因
    此若處方劑量一減少,就難以發揮治療效果。所以臨床服藥劑量大小,需要跟據
    老人多方面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控加減,才不失治療之道。


◎九、幼兒吃藥應注意些什麼?

        小兒從出生到幼年,皆處在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所以無論形體、生理、
    病理等方面,都與成人有極大的差別,一般小兒的生理特點是臟腑嬌嫩、形氣未
    充(全身機能發育未健全),及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等。為確保小兒健康及發育
    ,必須顏格遵守下列用要藥原則,及服藥方法及劑量:

    (一)用藥忌寒辛

        幼兒用藥不宜龐雜,在正確的辨證施治基礎下,但求精簡靈活,並且慎用附
    子、肉桂、川烏、草烏等大辛大熱的藥物,或大黃、黃連、芒硝、山梔等大苦大
    寒之品。因為小兒屬稚陽之體,不耐苦寒,苦寒則傷其陽氣,而且還會損傷脾胃
    ,直接影響小兒吸收及成長;幼兒同時也是稚陰之軀,不堪辛熱,辛熱易劫其體
    液。

    (二)服藥方法慢為上

        幼兒罹患新病、急病時,服藥次數要多;而慢性病則可酌減。例如四季感冒
    發熱;急性肺炎等,一日可服四至五此湯劑;若是罹患小兒貧血、厭食等慢性病
    ,一天服用二次即可。

        另外餵服幼兒中藥不能求快,尤其乳幼兒每次餵藥時,可交互餵食:先吃幾
    口藥,再餵些食品,以免急服嘔吐。如果乳幼兒抗拒服藥,則可先固定小兒頭、
    手,再用小湯匙將藥液餵至他的舌根部位,使其自然嚥下,切勿錯誤地採用捏鼻
    罐藥法,以防藥嗆入孩子的氣管。

        至於尚未滿月的新生兒餵藥,應用奶瓶餵服。首先把藥液稀釋,裝入奶瓶,
    小心餵吮完成後,豎抱小兒,並輕拍他的背部,使空氣經由胃排泄出去,防止噁
    逆而吐藥。

    (三)劑量按年齡斟酌

        服藥劑量應根據小兒年齡與病情酌於加減,下表的比例及用量供參考:

  ┌──────┬──────┬───────────┬────────┐
  │  幼兒區別  │    年齡    │     中藥處方劑量     │ 每帖中藥煎取量 │
  ├──────┼──────┼───────────┼────────┤
  │   新生兒   │ 出生至滿月 │成人用量的 1/6 至 1/5 │約 50 ml        │
  ├──────┼──────┼───────────┼────────┤
  │   乳嬰兒   │ 滿月到周歲 │成人用量的 1/3        │約 60 至 100 ml │
  ├──────┼──────┼───────────┼────────┤
  │ 幼兒及幼童 │ 周歲到七歲 │成人用量的 1/3 至 2/3 │約 100 至 120 ml│
  ├──────┼──────┼───────────┼────────┤
  │  學齡兒童  │七歲至十二歲│接近成人的用量        │約 150 至 180 ml│
  ├──────┼──────┴───────────┴────────┤
  │    備註    │一、中藥的成藥也可按上表比例用藥                      │
  │            │二、按病情需要,可以適當加減煎出量                    │
  └──────┴───────────────────────────┘


◎十、幼兒尿床應如何調治?

        幼兒遺尿(尿床)是指三歲以上兒童。平常有鄭常排尿功能。但偏偏在夜晚
    睡眠時無能自行控制排尿,讓小便失禁,醒時才察覺尿床了。輕者數月一次或是
    每夜一次,重者一夜數次,甚至白天也可能發生這種尿失禁的情況。

        一般遺尿症多是自小就得病,但也有在兒童時期才發生,其可能是一時性的
    ,也有的持續數月之後消失,經過一段時日又再發。本病如果無妥善調治,有時
    會遷延數年,最久會拖到性成熟時才停止。

        幼兒遺尿若常期不癒,不但會造成孩子在心靈、精神上的威脅,因此孿生自
    悲感,同時還會引影響他的智力、體格發育等表現。

        按中醫兒科的臨床經驗,除了處以菟絲子散、縮泉丸、補中益氣湯等方劑調
    治外,同時也要從三餐飲食調理及居家護理訓練等兩方面著手,才能事半功倍、
    早日痊癒。

    (一)遺尿飲食調補

        宜與均衡營養食物,以有益小兒腦神經、泌尿系統的正常發育,如牛奶、雞
    蛋、魚、蝦、瘦肉、豆類及豆製品、新鮮蔬果等。

        平時應多吃具有縮泉補腎效果的菜餚,例如荔枝、銀杏、蓮子、芡實、大棗
    、山藥、桂圓、核桃、雞肚腸、雞內金、豬腎、狗肉、牛肉、桑螵蛸、丁香魚、
    魚餃、韭菜子等,這些食物有時可以調配成粥膳供患兒使用。

    (二)遺尿居家護理

        (1) 臨睡前先行排尿,睡下後要按時喚醒他,起來排尿一至二次,從而養成
    可以自己起床排尿的習慣。

        (2) 白天不可過度遊樂玩耍,避免因太疲勞而貪睡,導致夜間叫不醒。

        (3) 鼓勵幼兒消除怕羞、緊張的情緒,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4) 本症有時可以配合針灸或按摩治療。


◎十一、幼兒多汗應怎樣調治?

        小兒多汗症是指病態性的自汗及盜汗,患兒通常在安靜狀態下,即使室溫不
    高也出汗不止,甚至大汗淋漓。本病通常發生在二至六歲,體質虛弱的兒童,隸
    屬於中醫「虛汗」證範疇。

        中醫把多汗症又區分為盜汗(睡時汗出,醒則汗止),及自汗(不分睡覺或
    清醒,都會自然出汗)。幼兒多汗常常併見。

        中醫兒科對於幼兒自汗或盜汗一般皆處方具有益氣固表、斂汗止汗等功效的
    方劑,譬如「玉屏風散」合「牡蠣散」,及「生脈散」加減等。除了選用上述方
    藥調治外,本症在飲食調補及日常護理方面也應多費心照顧。

    (一)多汗飲食調補

        患兒一般體質虛弱,所以三餐宜餵食容易吸收、而且營養均衡的食物;最好
    能再吃些具有止汗作用的東西,如烏梅、大棗、黑豆、泥鰍、烏骨雞、酸棗仁、
    牡蠣、小麥、燕麥、糯米等。

        如果幼兒兼有食欲不振、厭食等狀況,建議可添加一些有補益固腎效果的食
    品,如蓮子肉、桑椹子、芡實、龍眼肉、山藥、扁豆等。這些食物可以單獨或搭
    配料理。煮成粥膳餵食小兒,也可煎湯代茶給孩子當飲料服用。

    (二)多汗居家護理

         白天出汗時須僅防風邪,勿用冷溼毛巾擦汗,內衣萬一汗溼就應立即更換
    ,以免受涼。

         夜晚睡覺的時候,不宜蓋太厚重的被子,如果有盜汗的情況,應及時更衣
    。如果擔心換衣吵醒孩子,可用小手帕襯在他的背部,汗溼了立即抽換手帕即可。

         進行各種簡易的體格鍛練,增強小兒體質。


◎十二、安神藥為何要在臨睡前服?

        對於心神不安,出現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驚恐等症狀者,中醫常用重
    鎮安神、滋養安神藥來治療。其服用方法除了一天日服用二至三次之外,大都
    必須在臨睡前再服一次,以加強安定神經的效果。

        一般安神藥方劑,除針對病因,治療心神不寧所引發的心火旺、心血虛、
    心陰、陽虛等病症之外,還具備安神鎮靜的功效,可以治療嚴重的失眠症。這
    類方劑如果在臨睡前再服一次藥,可使人體血循環中的藥物濃度達到高峰,讓
    安神、鎮靜、催眠等作用在此刻達到最高,令患者能較迅速進入熟睡狀態。

        中醫基於上述理念,臨床處方安神劑時,皆特別指定臨睡前再服一次,以
    確保療效。


◎十三、失眠病人服藥應注意什麼?

        失眠病人按中醫分類,可區分為「虛證」與「實證」。若失眠兼有驚恐、
    善怒、煩燥不寧等症,一般多屬於「實證」,中醫按照「驚者平之」的治則,
    會處以重鎮、清心並重的方藥(如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等),以達到鎮心安神
    、清心除煩的雙重目的。如果失眠併發心慌、健忘、虛煩者,則屬「虛證」,
    中醫按「虛者補之。損者益之」的治則,配伍養血、滋陰方藥(如天王補心丹
    、柏子養心丸等),期能發揮滋血養心,陰承(滋潤)火降的寧心效果。

        由上述分類可知,同樣是治療失眠的方劑,針對不一樣的證情,處方遣藥
    就截然不同。所以罹患失眠的人,首先應經由中醫辨證準確後,再選服合適的
    安神劑,以免誤方藥而攣生後遺症。

        其次,安神劑中的「重鎮安神」藥,多由金石、貝殼類藥物組成,例如朱
    砂、龍骨、珍珠母、磁石等。這類藥物皆不宜久服,以免阻礙脾胃運化,以及
    造成腎臟、膀胱代謝失調,尤其向來脾胃就不健康者,如果選服上述兩類安神
    劑,更應該注意脾胃的承受的狀況,必要時可以補脾和胃劑(如異功散、六君
    子湯等)一同服用。

        另外,朱砂含有硫化汞及微量硒、鋅,一般不適宜作為煎劑,以避免高溫
    釋出汞化合物,引發中毒。失眠者若長期服用,身體將慢慢累積汞化合物,也
    會造成「慢性蓄積汞中毒」的弊害。總而言之,重鎮安神劑不宜久服。


◎十四、感冒病人服藥應注意什麼?

        感冒是一個四季常見的外感疾病,乃因流行病毒,以及風邪為主的六淫(
    風、寒、暑、溼、燥、火)等侵襲人體而致病。由於病人個別體質差異和感受
    病毒性質的不同,中醫在臨床處方也就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感冒患者首先應經
    由中醫診斷辨證後,再選服與自己病證相同符合的方藥,才可以迅速痊癒。

        按中醫的分類,感冒的共同特徵為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頭痛、
    惡寒(冷得發抖)、發熱、全身不適等。臨床上依氣溫、季節等變化,區分為
    風寒、風熱、暑溼及體虛等證型。

    (一)風寒感冒

        本證好發於秋冬季節及氣候寒冷的地方。若病人有嚴重惡寒、輕微發燒、
    無汗頭痛、肢體痠疼、鼻塞喉癢、流清涕等,就屬於外感風寒型感冒,宜選服
    辛溫解表劑,如「荊防敗毒散」等來發散風寒。如表寒(體表怕冷)已趨嚴重
    ,可酌加麻黃、桂枝等,以加強辛溫袪寒的效力。

    (二)風熱感冒

        多發生於春夏時節,病人以發燒為主,其它外感風熱型感冒的特徵為:微
    惡風寒,又兼有咽乾口渴、頭脹痛、咽喉腫痛、鼻塞流黃鼻涕等,宜選服辛涼
    解表藥,如「銀翹散」、「蔥豉桔梗湯」加減配伍,方能達到輕宣(輕微宣瀉
    )肺氣、疏表泄熱(排汗解熱)的功效。

    (三)暑溼感冒

        經常發作於炎熱長夏與台灣地區。本證的病人兼有身熱微惡風、汗少、肢
    體痠疼、頭昏重脹痛、心煩口渴、流鼻涕、咳嗽有黏痰等,宜選服清暑袪溼解
    表劑,如「新加香薷飲」加減配方。如果是炎夏炎熱時節,可加黃連、青蒿、
    鮮蘆根等,以加強清暑泄熱的作用;若溼困衛表(溼氣影響肌膚排汗),則可
    酌加藿香、佩蘭以芳化宣表(芬芳藥劑可以疏通肌膚);其他譬如裏溼偏重,
    可以另加蒼朮、白蔻仁、半夏、陳皮等和胃化溼。

    (四)虛體感冒

        本證乃因身體本身就較虛弱,衛外不固(全身抵抗力弱),以致反覆感冒
    、惡性循環,屬於一般常規外的特殊辨證。如果病人偏氣虛,可選服「參蘇飲
    」加減配伍,以發揮益氣解表的功能;若偏陰虛,可以服用「葳蕤湯」加減配
    方,已達到滋陰解表的效果。上述配方主要是運用扶正袪邪之法,在疏散藥中
    酌加補正之品,預防辛散(流汗)太過,重傷元氣。

        感冒病人除應依上述不同季節及證型,選服適證的方藥外,還應注意煎藥
    技巧及服藥要求。如果是湯劑就要快煎,不可煮太久,藥液要溫服,服後應避
    風、蓋被,使其輕微發汗,流汗之後更要避免吹風及保暖,以防再患;另外治
    療期間應多喝開水,並做適當休息。

        對於老年人、嬰幼兒、體弱的患者,應該加強護理觀察,注意有無特殊病
    變,防止同時夾雜其他疾病,以助康復!


◎十五、吃那些中藥可以預防感冒?

        中醫一向強調「預防重於治療」的原則。感冒的致病原因既然是流行病毒
     及以風邪為主的六淫,那麼我們何不在季節轉換及疫毒盛行時,事先選服預防
     方藥,避免遭受病邪侵襲之苦!以下按不同季節,介紹四種有效的預防方藥供
     參考選用:

    (一)冬春風寒季節

        預防方藥:貫眾、紫蘇、荊芥各十克,生甘草三克,水煎頓服,連服三天。

        藥理作用:實驗證明,貫眾含有 " 腦 "(去掉 " 月 " 字旁)體化合物等
    有效成份,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有強烈的抑制作用。

    (二)長夏暑濕季節

        預防方藥:佩蘭和藿香各五克、薄荷二克,煎湯,代替茶水飲用。

        藥理作用:佩蘭所含的對傘花 火巠 、醋酸橙花醇脂等直接抑制流感病毒
    。與藿香、薄荷配伍,更可以化溼開胃,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三)疫毒流行季節

        預防方藥:板藍根十二克,貫眾十克、生甘草三克,水煎,每日服用一劑。

        藥理作用:板藍根含有 口引 口朵 甘戈 ,針狀化合物等,體外實驗證明
    它可以抗菌,對多種傳染性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與貫眾配伍,更能發揮抑制效
    果。

    (四)食醋熏蒸消毒

        操作方法:先把居室門窗緊閉,以每平方公尺為單位計算室內空間,用五
    至十毫升的食醋,加水一倍稀釋後,在室內加熱熏蒸二小時,讓蒸氣瀰漫整個
    空間,預防病毒散佈、傳染。

        除了上述四種簡易方藥,可依季節變化加減斟酌選用外,身體平素虛弱,
    易自汗(不分睡覺清醒,都會自然出汗)感受風邪的人,還可選服「玉屏風散
    」,以益氣固表,預防感冒。另外可以用黨參、黃耆各六十克,研粉混合,每
    次六克,沸水沖泡,不限時間地點飲用調理,增強人體免疫機能。


◎十六、中醫有那些治癌方法?

        癌症一直是人類的大敵,其致病原因除了個人免疫功能降低之外,也與居
    住環境、生活起居、飲食習慣等有關;但中醫更認為是人體正氣(免疫及抗癌
    細胞)虧虛,而導致邪氣(一切致癌因素)侵襲。所以在治療癌症時,中醫首
    先借助現代儀器,檢測辨明腫瘤部位與性質,再跟據患者邪正盛衰指標,採用
    扶正、袪邪等治則加以治療。如果患者虛實兼雜,則採用攻補兼施的法則,以
    求立竿見影、終止癌細胞擴散,保全患者性命。

    (一)扶正抗癌

        「扶正」,就是處方補氣、養血、助陽、滋陰等扶助正氣的藥物,加強人
    體營養吸收,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功能,進而袪除癌細胞,恢復健康。本治則
    適合正氣稍弱的腫瘤病人。

    (二)袪邪抗癌

        本法運用現代醫學的手術切除、放射線照射、化學藥物及抗腫瘤中藥等方
    法,袪除癌細胞或腫瘤,達到治癒全身的目的。適合邪盛(癌細胞強旺)而正
    氣未衰的腫瘤病人。

    (三)攻補兼施抗癌

        在腫瘤治療過程中,「扶正」與「袪邪」的先後順序,中醫一向極力重視
    。病人如屬早期,正氣尚未大衰,治則重在袪邪。如果患者正氣受損,則袪邪
    的同時兼以扶正調理;若為晚期患者,正氣已嚴重受創,體力已不能在承受攻
    伐性的治療,就當以扶正為主,再視病勢佐以袪邪療法。

        根據臨床經驗,腫瘤病人再接受放射線、化學藥劑等袪邪抗癌治療後,最
    好能馬上配合中、西醫的扶正調理措施。,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減輕放療、化療
    等的副作用,而且能加強人體的抗病力,提升整體免疫功能,挽救垂危的生命
    。

        總而言之,中西並舉抗癌已是趨勢。中醫多已遵循這種方法,確實掌控病
    勢,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治則,充份發揮「急則治標(癌細胞),緩則治本(正
    氣)」的理念,以克竟全功。


    (按:此偏文章作者本身是由中國大陸的中醫學院畢業,所以文章所提到
          " 中西並舉抗癌已是趨勢。中醫多已遵循這種方法,確實掌控病勢 "
          這一部份,是本文作者李懷恩先生的體會。
          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在中國大陸的確做得不錯。但在台灣,礙於
          法令與中西醫的門戶之見,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情況並不多見。
          就連弟本身所就讀的學校,對這方面的教學也是不多。至於臨床醫
          師是否有研究,弟就不是很清楚了....)


◎十七、癌症病人服藥要注意什麼?

        癌症一直是台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的首位,因此防癌宣導是政府衛生單位積
    極推廣的重點工作。

        目前治癌方法總不離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抗癌中藥等。但是
    這些療法各有其優點及缺失,因此患者除了要勇敢面對各種治療外,還要有高人
    一等的求生毅力,服藥期間更要嚴格遵守下列事項:

    (一)慎服有毒藥物

        中醫臨床經常處方蛇六谷、生南星、生半夏、馬錢子、全蠍、蜈蚣等有毒藥
    物,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對抗種瘤細胞,並且獲得很正面的效果。然而這些藥
    效峻猛的藥物,必須經由正確的炮製及嚴格掌控用量,才能保證用藥安全。至於
    湯劑宜在飯後服用,如果能製成丸劑、散劑(裝入膠囊)服食,將可避免對胃腸
    道的強烈刺激及引發中毒的弊害。

    (二)固先天,保後天

        癌症病人不管承受何種治療方法,都會給機體帶來損傷,特別是脾胃功能的
    損害為最。按中醫理論,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一旦受損,氣血
    就可能生化不足,減弱機體抗病能力。

        為避免以上缺失,可以採取交替服藥方式,即扶正的健脾補腎藥飯前服用,
    抗癌(有毒)中藥飯後服用。以鞏固先天(腎)、補後天(脾胃),加強正常細
    胞對癌細胞的功效。這種交替服藥法,經臨床應用證明,的確可以提高癌症病人
    對於各種癌症治療的耐受力,改善免疫功能狀態,更有利於提升抗癌療效。

    (三)維持飲食均衡

        一般癌症病人普遍存有飲食禁忌,而且缺乏正確的飲食平衡觀念,因而造成
    營養嚴重失調,使病情惡化。

        雖然營養補充對於癌症細胞的影響利弊,一直都是醫學界很具爭議的問題,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接受各種抗癌治療的時候,適度的營養補充是絕對必要。因
    為任何腫瘤治療方法都會使體重減輕、抵抗力減弱,如不從飲食上吸取均衡營養
    ,將無法承受更積極的治療,導致少數癌細胞得以倖存,繼續威脅健康與生命。

        筆者(按:指本書作者李懷恩)認為,如病人營養補充得宜,治療期間保持
    良好機能,不因抗癌劑的副作用而中斷治療,將使治癌效果更好,痊癒機會也相
    對提高。


◎十八、民間流傳的祕方草藥真的能抗癌嗎?

        民間流傳很多所謂的中草藥,例如:野生靈芝、白花蛇舌草、蛇六谷、蘆薈
    、天南星、龍葵、山豆根、腫節鳳等,這些大多含有各種生物鹼及某些抗癌成份
    ,其藥性雖峻猛,但是如果炮製配伍得當、煎服得法,用來對抗腫瘤細胞都有一
    定的功效。只可惜民間廣泛應用時,大多缺乏正統藥學觀念,經常不細究病人體
    質及邪正虛實,單憑親朋介紹及報章雜誌報導,就盲目抓藥煎服,就種不辨明藥
    理就毫無禁忌的煎服法,如同緣木求魚,輕者病人服後嘔吐、反胃,重者損傷脾
    胃正氣,不僅無法袪除癌細胞,反而戕害健康的免疫細胞,造成惡性腫瘤擴散蔓
    延,回天乏術!

        根據一項針對一百名癌症病人的問卷調查統計顯示:

    (一)超過一半以上的病人,平時有服中草藥的習慣。
    (二)高達七成的嚴重癌症患者在服用中草藥。
    (三)服用中草藥的訊息,僅僅二成來自中醫師或中藥舖,其餘八成都經由親友
          告知,或看報章雜誌廣告宣傳。

        由上述結果得知,民間氾濫盲目服用中草藥的情況相當嚴重,值得重視。

        筆者(指本書作者李懷恩先生)不贊成病人不經由中醫師辨證處方,就私下
    抓藥煎服,因為「祕方不出門,偏方害死人」,非經由中醫依病勢加減的處方,
    服用時總是弊害叢生。

        筆者也不認同病人把中草藥當成抗癌仙丹,而不再接受其他現代醫學治療,
    以致延誤病情,因為抗癌工作艱鉅繁重,必須結合中西醫技術,才能完全袪除腫
    瘤細胞,重建身體健康。


◎十九、靈芝的抗癌效果如何?

        靈芝,自古以來就被中國人視為最吉祥的珍貴藥材,如今被廣泛應用於抗癌
    及改善體質,是現今台灣地區最暢銷的健康食品。

        我們都了解,目前各種抗癌醫術雖已大大減少了副作用,但總難克服病人免
    疫系統明顯降低,容易感染,或併發其他症狀等缺失。

        為了排除上述諸項缺憾,提高癌症病人存活率,臨床上我們既服投扶正固本
    療效,又能調節總血色素、血小板、血沉等人體免疫功能的「靈芝萃取液」,並
    已獲得相當好的效果。不僅提升鞏固病人的體能,其他如心悸、頭痛、頭暈、腰
    酸、食欲不振等自覺症狀,也減輕或完全消除。

        靈芝含有多種有效成份,其中最主要的是菌類「高分子多醣體」,這種稀有
    成份具備免疫、調節功能,服用後易被人體正常細胞吸收,以加強抗癌成效。長
    期給藥,不僅沒有其他副作用,還可以抑制藥物過敏反應,增強人體重要器官組
    織功能,調整或改善人體腎上腺皮質功能,以提升抵抗外來的致病邪毒的效用。

        靈芝的藥理免疫調節作用為:

    (一)對免疫系統:T細胞與B細胞的作用不一;在一般條件下,對體液免疫反
          應呈抑制作用;對淋巴細胞轉化呈雙向性反應。
    (二)對巨噬單核細胞系統呈現增強作用,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
    (三)對多種變態反應呈現抑制作用。

        上述的藥理作用更證實靈芝的補異固本功能。不過,市售靈芝品質參差不一
    ,加上生靈芝的單位有效成份很少,必須經由高倍數得低溫濃縮萃取有效成份,
    才能發揮治療效果。同時,千萬不要把靈芝當成「萬能仙丹」,亦在服食靈芝之
    外,還得接受各種抗癌治療,方可治事半功倍、早日痊癒。

        註:「靈芝萃取液」具弟的了解,在中國大陸有在應用,但是在台灣,受
            到法令的限制,並沒有實際應在在臨床上。由於此本書的作者是畢業
            於中國的上海中醫藥大學,因此在提到許多佐證時,會以作者在當地
            的經驗來做為例子,望各位網友明察。


◎二十、高血壓病人服藥要注意些什麼?

        按中醫理論,高血壓病的發生與患者長期情緒失控、精神緊張、三餐飲食不
    調有關、以及個人遺傳基因、內傷虛損,衝(脈)任(脈)失調、肝陽上亢(亢
    進)所致。因此,在治療時首先應根據發病原因,辨別虛實,分清標本主次,在
    視個人體質,分別採用「平肝潛陽」、「育陰潛陽」、「化濕袪痰」、「調理衝
    任」等方藥調治。

        中醫認為,高血壓所出現的陽亢風動(肝火上升),其本(本質、體質)多
    虛,因而處方遣藥宜柔不宜剛,宜滋不宜燥、宜和不宜伐等。換言之,臨床用藥
    應選用藥性溫和的藥物,同時還得照顧脾胃,以免治了肝卻傷了脾。

        根據臨床長期觀察統計結果,高血壓病一般不易根治,而且很容易復發。所
    以應勉勵患者堅持長期服藥的理念,不可一見有效就驟然停藥,必須等待病情穩
    定,各項血清檢驗指標下降至標準值後,才能逐漸減少服藥劑量。

        另外,根據高血壓的病因和特點,在服藥期間還應注意下列規則:

    (一)避免精神情緒上的大刺激。過份激動、悲奮、發怒等,均會促使疾病加重
          ,使血壓驟升。
    (二)三餐飲食應清淡。少吃羊肉、牛肉、狗肉以及動物脂肪等肥甘(油膩)、
          厚味(口味重)、辛熱(辣椒、蔥、薑、蒜)食物,力戒煙酒,少進鹽鹹
          滷味。尤其身體肥胖者,更需控制食量、減輕體重。
    (三)兼有血脂過高者,宜同時服用降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方藥。例如:
          何首烏、丹參、澤瀉、鉤藤、銀杏葉等。
    (四)罹患「本態性高血壓」者(多半是遺傳性高血壓),服用西藥降壓藥不可
          過量,以免血壓驟降太快,反而使身體不適。
    (五)自備血壓計,早晚定時勤量血壓,並以每天生收縮壓、舒張壓指標的高低
          來調整服藥劑量,維持血壓穩定。


◎二十一、怎麼辨別「中風」輕重緩急?

        中風乃俗稱的「腦血管溢血或栓塞」等病變,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
    然發生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等為主要特徵。

        中醫認為,中風的發生與患者平素氣血虧虛,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有關
    ,再加上憂思惱怒、酗酒暴食、房事過勞、外邪侵襲等誘因而致病。

        中風病情有輕重緩急等差別,輕者僅限於血脈經絡,重者常波及相關臟腑,
    所以中醫臨床常將中風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等兩大類:

    (一)中經絡

        一般中經絡者病邪較淺,沒有神志不清的情形,主要症狀為口眼歪斜、口角
    流涎、語言不利(口齒不清)等。不過經、絡皆波及者,其病情就較嚴重,也會
    出現半身不遂的症狀。

        針對上述病情,中醫師常投與「大秦艽湯」加減配伍,以達到袪風通絡的功
    效;若患者兼有高血壓病史,則改處方「鎮肝熄風湯」加減,以發揮熄風通絡功
    能。

    (二)中臟腑

        中臟腑的主要表現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中醫再根據其正邪情況,區分「
    閉症」和「脫症」,臨床上以閉症較多見。

        閉症與脫症都屬危急重症,治法不同,因此必須診斷清楚,以便掌握先機,
    進行有效救治。

      (1) 閉證

        閉症患者多會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牙關緊閉無法言
    語)、雙手緊握、大小便閉(大、小便不通)及肢體強痙(顫動抽搐)等。臨床
    上又依有無熱象而區分為「陽閉」與「陰閉」

        A. 陽閉

           本證除了上述的閉證症狀之外,兼有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安、舌
       苔黃膩等。急救時可先處方「至寶丹」、「安宮牛黃丸」等,以辛涼透竅(五
       官),再用「羚羊角湯」加減配方,加強療效。

        B. 陰閉

           除了閉證基本的主要症狀之外,還有面白唇暗、靜臥不煩、四肢不溫、痰
       涎壅盛、舌苔白膩等情形。救治時可用「蘇合香丸」,溫開水灌服,以達到溫
       開透竅的效果;必要時可以再處方「滌痰湯」,發揮開竅豁痰的功效。

      (2) 脫證

        脫證是「陽(陽氣)脫於外」,症狀是目合(閤)口張、手撒(手掌張開)
    遺尿(小便失禁)、汗多肢冷、鼻鼾息微、肢體軟癱等,這是五臟之氣欲絕的危
    急表現,萬萬不可再投以開竅劑調治,而必須當機立斷處以大劑量的「參附湯」
    和「生脈散」,來回陽救逆、斂汗固脫。

        上述中風各證如果突然發作,一時來不及抓藥煎服時,可先配合針灸按摩加
    以急救,穩住病勢,再送往醫院治療,以免延誤救治而回天乏術。


        註:中風急救用的針灸按摩,可以在「十宣穴」與「十二井穴」點刺放血,
            至於詳細的敘述,可見於 90 網醫療保健區中的 Rock Leu 網友的信中
            。

◎二十二、中風病人服藥應注意什麼?

        中風發病急劇,變化迅速,症狀多端,因而在經由中醫辨別證型虛實後,應
    立處方煎服,千萬無可耽誤時效,影響痊癒癒機會。

        在服藥及調理期間,同時亦應注意下列事項:

    (一)處方劑量大,服用次數頻

        中風屬危急重症死亡與病殘率均高,因此在急救時,處方可比一般方藥劑量
    重大些,並視病情輕重,將服藥間隔時間縮短,頻頻餵服。

    (二)口噤不開(牙關緊閉,無法言語),鼻飼管餵給藥湯劑。

        若中風病人口牙關緊閉,可改從插鼻飼管餵給湯劑。如果已口眼歪斜者,雖
    能口服,但是切勿大口餵服,應該緩慢小口餵藥,以免藥汁誤入氣管。

    (三)中病即止(病情轉好即停服急救藥),改服調理藥。

        中風病的發生,常與肝腎陰虧有關,急救方劑組成皆配伍芳香開竅藥物,而
    這些辛溫、辛涼芳香之品,服後走竄經脈,容易耗傷陰津(體液),因此不宜久
    服。所以只要病人神志一清醒,就應當停服急救方劑,改按實際狀況,重新處方
    論治。

    (四)翻身擦背,防止褥瘡。

        中風急性期的患者無法自由翻身起臥,一般要靠家屬勤於為他翻身擦背,以
    防止產生褥瘡,必要時可外擦「紅花酊」,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二十三、「中風後遺症」如何服藥調理?

        中風病經由救治,神志清醒後,大多留有後遺症,例如半身不遂,言語不利
    (口齒不清)、口眼歪斜等且往往無法短期恢復或完全痊癒;如果調理不當,經
    常會有「復中」(二次中風)的可能。(一般復中時,其病情往往比「初中」更
    嚴重,預後也比較差。)

        中風病人通常平均年齡稍高,其發病治療後所殘留的後遺症,不僅造成患者
    本身心靈痛,也由於常期行動不便等諸多限制,而必須仰賴家人來幫助調理,除
    了帶給家庭一筆龐大的醫療負擔之外,更直接影響家人正常起居生活,給「家」
    蒙上不穩定的陰影。

        在此特別搜集臨床經驗,把各種後遺症病況及調理方藥一併列一表,以供參
    考應用。同時也再度呼籲患者,除辨證服藥外,亦要配合針灸、推拿、氣功、按
    摩等綜合療法調治,並且適當活動身體,鍛練體能,以提高療效。

 ┌──────┬───────┬─────┬─────┬─────────┐
 │ 證   名    │ 症     狀    │  治  法  │     方   │      加減方藥    │
 ├──────┼───────┼─────┼─────┼─────────┤
 │  半身不遂  │半身手足浮腫,│ 補氣活血 │補陽還五湯│加:全蠍、烏梢蛇、│
 │(氣血瘀滯)│言語不利、口眼│ 通經活絡 │,加味    │    地蟞蟲、牛膝、│
 │            │歪斜、面色萎黃│          │          │    桑枝、川斷。  │
 │            │淡、舌紫淡,苔│          │          │                  │
 │            │薄白。        │          │          │                  │
 │            ├───────┼─────┼─────┼─────────┤
 │            │兼小便失禁    │ 補腎收斂 │補陽還五湯│加:桑螵蛸、山茱萸│
 │            │              │          │,加味    │    、五味子、益智│
 │            │              │          │          │    仁。          │
 │            ├───────┼─────┼─────┼─────────┤
 │            │兼下肢癱軟無力│ 補腎壯筋 │補陽還五湯│加:桑寄生、鹿筋。│
 │            │嚴重者        │          │,加味    │                  │
 │            ├───────┼─────┼─────┼─────────┤
 │            │兼上肢偏廢者  │ 加強通絡 │補陽還五湯│加:桂枝          │
 │            │              │          │,加味    │                  │
 │            ├───────┼─────┼─────┼─────────┤
 │            │兼側手足浮腫嚴│淡滲(藥味│補陽還五湯│加:茯苓、澤瀉、薏│
 │            │重者          │較清淡)利│,加味    │    仁、防己。    │
 │            │              │溼        │          │                  │
 │            ├───────┼─────┼─────┼─────────┤
 │            │兼言語不利者  │ 袪痰利竅 │補陽還五湯│加:鬱金、菖蒲、遠│
 │            │              │          │,加味    │    志。          │
 │            ├───────┼─────┼─────┼─────────┤
 │            │兼口眼歪斜者  │ 袪風通絡 │補陽還五湯│加:白附子、僵蠶、│
 │            │              │          │,加味    │    全蠍。        │
 │            ├───────┼─────┼─────┼─────────┤
 │            │兼肢體麻木者  │ 理氣燥溼 │補陽還五湯│加:陳皮、半夏、茯│
 │            │              │(去溼)  │,加味    │    苓、膽南星。  │
 │            ├───────┼─────┼─────┼─────────┤
 │            │兼大便秘結者  │ 潤腸通便 │補陽還五湯│加:火麻仁、郁李仁│
 │            │              │          │,加味    │    、肉蓯蓉。    │
 ├──────┼───────┼─────┼─────┼─────────┤
 │  半身不遂  │側(半身)僵硬│ 平肝潛陽 │天麻鉤籐飲│加:石菖蒲、遠志、│
 │(肝陽上亢)│拘攣、頭痛、頭│ 化痰開竅 │加味      │    膽南星。      │
 │  言語不利  │暈、面赤耳鳴、│          │鎮肝熄風湯│加:天竺黃、全蠍。│
 │            │舌紅、苔薄黃。│          │加味      │                  │
 ├──────┼───────┼─────┼─────┼─────────┤
 │  言語不利  │舌強語蹇、肢體│ 袪風除痰 │解語丹    │                  │
 │(風痰阻絡)│麻木          │ 肢體麻木 │          │                  │
 ├──────┼───────┼─────┼─────┼─────────┤
 │  言語不利  │音沉失語、心悸│滋陰補腎利│地黃子飲加│加:杏仁、桔梗、木│
 │(腎精虧損)│氣短、腰膝酸軟│竅        │減        │    蝴蝶。        │
 │            │。            │          │          │減:肉桂、附子。  │
 ├──────┼───────┼─────┼─────┼─────────┤
 │  口眼歪斜  │              │袪風除痰通│牽正散    │註:用散劑吞服比用│
 │(風痰阻絡)│              │絡        │          │    湯劑療效佳    │
 │            ├───────┼─────┼─────┼─────────┤
 │            │兼口眼 目閏 動│ 平肝熄風 │牽正散    │加:天麻、鉤籐、石│
 │            │(轉動不定,不│          │          │    決明。        │
 │            │能自己)      │          │          │                  │
 ├──────┴───────┴─────┴─────┴─────────┤
 │備註:本方謹供參考,臨床用藥必須經由中醫師辨證後,跟據病勢酌於加減。    │
 └────────────────────────────────────┘


◎二十四、糖尿病要服用哪些中藥?

        糖尿病在中醫屬於「消渴」證,患者顯現多食、多飲、小便多,以及慎體日
    漸消瘦等症狀,而臨床血清及尿液檢驗發現,病人飯前、飯後血糖平均值皆高於
    正常值,尿糖則呈現陽性反應。

        中醫認為糖尿病的致病因素,除了遺傳基因與先天稟賦不足外,來與日常飲
    食不節、情緒失調、房事過勞傷腎等,及過服溫燥壯陽藥所傷有關。

        目前三大醫學大多用胰島素或降血糖藥來控制病情。中醫則按肺、脾、腎三
    臟部位不同及症狀偏重,區分為上、中、下三消:渴而多飲是「上消」;消谷善
    饑(消化很好,容易饑餓)為「中消」;渴而小便頻數有膏(濃稠)屬下消等。
    不過在臨床施治上不宜絕對畫分,因為三消症狀往往同時出現在一個病人身上,
    只是其顯現程度有輕重之別。所以要冠上三消之名,是為了便於辨證論治,讓處
    方遣藥更精準無誤。

    (一)上消糖尿病

        臨床通常把「煩渴多飲」較突出者稱為「上消」患者,併有口乾舌燥、尿頻
    量多、舌邊尖紅等症狀。這是肺熱傷津(體液)的現象,用「消渴方」加味,或
    「二冬湯」等來清熱潤肺。如果煩渴引飲(口渴得很厲害)嚴重,可選「白虎加
    人參湯」,以清泄肺胃、生津止渴。

    (二)中消糖尿病

        本證以「多食善饑」較為明顯,患者兼有身體消瘦、大便乾燥等症狀,屬於
    胃熱熾盛的現象,處方用「玉女煎」加黃連、梔子等,以清胃瀉火。若大腸嚴重
    秘結,可先用「增液承氣湯」來潤燥通便,待大腸通利後(暢通),再改用前方
    治療。

    (三)下消糖尿病

        一般下消的患者有明顯的「多尿」,而且尿甜混濁如脂膏,此乃腎陰虧虛現
    象,可用「六味地黃丸」加味,來滋陰固腎;假如小便混濁如膏,甚至出現飲一
    溲一(溲是尿的意思。喝多少水就排多少尿液,表示人體沒有吸收水份)、面色
    黧黑、陽萎不舉、腰膝酸軟等症狀(陰陽兩虛的現象),可處方「金匱腎氣丸」
    或「鹿茸丸」等,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櫻子等,以補腎固精。

    (四)糖尿病兼證

         白內障、雀盲(夜盲症)、耳聾等,可用「杞菊地黃丸」,或合「羊肝丸
           」來滋補肝腎。
         瘡瘍、癰疽(瘡疔、惡瘡)初起,用「五味消毒飲」來解毒涼血;若久病
           氣血兩虛、蘊毒成膿,可用「黃耆六一湯」合「牛黃丸」,酌加忍冬藤等
           來益氣解毒化膿。

        糖尿病患者除了按上述不同證情,處方遣藥之外,另外可酌情引用下列單方
    草藥,以提高療效。

         生地、黃耆各三十克、淮山藥九十克,水煎,一天服一劑。
         豬胰一個,低溫乾燥後,研成粉末製成蜜丸,每次九克,日服二次,長期
           服用。
         玉米鬚、積血草各三十克,水煎,當成茶水而服。
         芭樂葉乾燥後研成粉末,每次三克,日服三次,長期服用。


        註:弟個人認為患者如果有接受西醫口服或注射降血糖藥的時候,要注意
            使用「單方與草藥」的部份,因為上述所列四個草藥單方確時有降血
            糖的功效,因此患者在服用「單方與草藥」的時候,要注意調整西醫
            降血糖藥(不論口服或是注射)的劑量,以免因血糖過低而發生休克
            。


◎二十五、糖尿病人服藥應注意那些?

        糖尿病是一種現代文明病,一旦發病就很難徹底根治,患者通常需要長期服
    藥調理,若調理不當,經常會孿生其他疾病變證。

        以下幾點是糖尿病患者在居家調理時,如有服用中藥,所要注意的地方:

    (一)若平時是以降血糖藥(不論是口服或是注射)等控制血糖的患者,如果改
          服中藥調理時,千萬不可驟然停服西藥,須待血糖、尿糖等指標趨減,才
          能逐步減少西醫降血糖藥的服用量,漸至停服西藥。
    (二)選服中藥時,應盡量避免服用藥性辛香燥烈之品,如果症情需要配伍上述
          方藥,病情大有起色之際就得停止服用,以免過服傷津(體液)之弊。
    (三)服藥調理期間,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飽,可以選吃糙米配蔬菜;豆類、瘦
          肉、雞蛋等,禁食麵食、精糖澱粉製品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四)嚴禁酗酒,節制房事情慾,更要避免動怒及精神緊張,以免傷肝損腎。
    (五)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關係,一般外傷傷口很難癒合。所以應盡量不要做激烈
          的戶內外活動,及單獨騎承機車,以預防跌倒、碰傷肢體。
    (六)在服藥的期間,不宜食後即臥,或終日久坐沉思,應適當參與體力活動,
          例如步行、打太極拳、練氣功等,以活動筋骨血脈,促使全身血液運行。


◎二十六、泌尿系統感染要服那些中藥?

        泌尿系統感染包括腎結石、膀胱結石、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等病證,
    在中醫臨床上屬於「淋證」的範疇,其是因為日常多食辛熱肥甘(油膩)之品、
    飲酒過度,釀成濕熱下注膀胱,及女性下陰由於房事、生理不潔、導致穢濁(細
    菌)侵入尿道、膀胱等。

        淋證的共同症狀為小便頻繁、短澀、滴瀝刺痛、欲尿未盡、小腹拘急(想尿
    卻尿不出來而痛得抽筋)或痛引(牽引)腰腹等。中醫再根據各症狀的輕重緩急
    及其特殊情況,區分石、膏、血、氣、熱、勞等諸淋,分別處以不同方藥。

    (一)石淋

        小便排出大小砂石是主證。藥方用「石葦散」加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等
    ,以加強排石消堅的作用。

    (二)膏淋

        以小便混濁如米泔水(洗米水),或滑膩如脂膏為主證。若為實證宜輕熱利
    濕,處方為「萆解分清飲」加減;虛證應補虛固澀,藥方如「膏淋湯」加減。

    (三)血淋

        主證為小便尿血刺痛。實證宜清熱通淋(尿)、涼血止血,方用「小薊子飲
    」合「導赤散」;虛證則滋陰清熱、補虛止血,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旱蓮草、
    阿膠、小薊草。

    (四)氣淋

        小腹脹滿、小便艱澀疼痛、尿中有餘滴是主要症狀。實證應利氣疏導,方用
    「沉香散」加減;虛證宜補中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

    (五)熱淋

        小便灼熱刺痛為主證。方用「八正散」加減,以發揮清熱利濕通淋的功效。

    (六)勞淋

        遇勞(疲勞)即發,小便滴淋不已是其主要症狀。方用「無比山藥丸」加減
    ,以健脾益腎。如果腎陰虧虛,可用「知柏地黃丸」加味來滋陰降火;如果腎陽
    虛衰,可處以「右歸丸」加鹿茸粉來溫補腎陽。

        上述各種淋證的證情虛實,皆有互為因果及相互轉換的情形,所以臨床處方
    可按病人的體質、病勢等靈活運用。一般淋證初發時,如處方得當,皆較容易治
    癒;但應注意的是,少數的熱淋、血淋有時可能溼邪瀰漫三焦,而出現高燒、神
    昏、譫語等危急證候。

        另外泌尿系統疾病的施治方劑以湯劑煎服為優,如再配合大量飲水,以加強
    排尿量,更可發揮滅菌排石的功效。時淋患者若經由X光顯影,砂石體積超過一
    粒米大時,一般不能單靠藥物排石,應配合現代醫學的各種「碎石機」予與排除
    。


◎二十七、胃、十二指腸潰瘍服藥應注意什麼?

        胃、十二指腸潰瘍屬於中醫「胃脘痛」證的範疇:上腹胃部近心窩處,經常
    發生如針刺感的疼痛,痛有一定部位且按撫不得,食後痛處加劇,嚴重時吐血、
    大便色黑等。

        中醫認為胃為「水谷之海,倉廩之官」也。凡人飲食不節,饑飽無常,或冷
    熱不適等,皆能直接影響胃的功能,甚至導致諸如潰瘍、胃腸癌等危重病情。

        目前西醫大多先運用「腸內胃視鏡」來確定病位,再予以電療或做腸胃手術
    。而中醫則依不同症情予以施治,如為實證就處方「失笑散」合「丹參飲」加大
    黃、甘草;虛證則以「調營斂肝飲」加減治療,出血不止時,再酌加三七、白芨
    (以化瘀止血)等。患者除了接受上述各種治療之外,還得遵守下列事項,以助
    療效:

    (一)重視精神與飲食調理

        患者應緊盡量避免情緒激動、過度思慮、心情要保持開朗。三餐飲食切忌暴
    飲暴食,或饑飽不勻,一般以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為宜,並且「少量多餐」,尤
    其不可過食生冷粘膩之品,更忌大辛大熱(辣)、刺激的食物,也禁絕煙酒等。

    (二)食用青木瓜,促進消化

        每天可選購新鮮青木瓜,洗淨、剖開、去瓜子,用果汁機打成果汁服用。實
    驗證明,青木瓜酵素不僅可以促進消化,也能癒合潰瘍傷口。

    (三)飯後服藥

        不管服用中西藥,其藥劑皆宜在飯後半個小時之內服用,這樣既可減少藥劑
    對腸胃的刺激,又可以延緩藥物在腸胃作用的時間,以加強療效。


◎二十八、哪些藥是治療頭痛的「引經藥」?

        頭痛是腦神經科中最常見的疾病,可能單獨出現,亦可能出現於各種急慢性
    疾病當中。現代醫學對其病因仍無法充份闡明,但大多認為是由於腦血管功能舒
    縮所致。

        中醫認為頭痛不外乎外感與內傷兩大類。頭為「清陽之府」,又是「髓海」
    之所在,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於頭部,所以外感風、寒、濕、
    熱之邪,邪氣滯留,阻抑清陽上升,或內傷諸疾導致氣血逆亂,瘀阻經絡造成腦
    失所養(缺乏養氣)等,均會發生頭痛。

        治療頭痛,中醫除辨證處方外,並按頭痛部位,參照不同經絡循行路線,在
    方劑裏加上適當的「引經藥」,以導引藥氣到達疼痛部位,發揮「藥到病除」的
    效果。

    (一)腦後頭痛

        患者頭痛部位如在腦後,下連到脖子時,此乃「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
    ,引經藥為羌活、蔓荊子、川芎。

    (二)前額頭痛

        疼痛的部位如果前額,又牽引至眉稜時,這是「足陽明胃經」的循行路線,
    引經藥為葛根、白芷、知母。

    (三)兩側頭痛

        如果疼痛部位在兩側太陽穴,並連及耳部時,屬於「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
    線,引經方藥是柴胡、黃芩、川芎。

    (四)巔頂頭痛

        患者頭痛若集中在腦巔頂,或連接到眼睛時,這是「足厥陰肝經」的循行路
    線,其引經藥為吳茱萸、篙本。

    (五)偏頭痛

        青春期女性經常患發的側偏頭痛,嚴重時會牽引至眼、齒,此是肝經遭受風
    邪、火邪等侵襲的症狀,導致肝氣反逆上行而生疼痛。引經方藥為天麻、川芎、
    全蠍等。

        有些患者的頭痛不止單一部位,可能同時出現數個地方,因此臨床用藥不必
    拘僅上述一方一藥,可按實際情況酌於加減應用。


◎二十九、中藥能戒除安非他命毒癮嗎?

        安非他命戕害青少年的風暴,經由政府有關單位聯合掃毒及大力宣導遏止之
    後,已稍稍緩和。但是仍有少部份染上毒癮的人,不僅給家人帶來諸多困擾,或
    有心勒戒者,其一而再的勒戒花費,也給家庭製造極大的負擔。

        我們從臨床經驗裏,研擬了一方簡易戒毒方藥,給不幸染上毒癮,而想戒除
    者參考應用(如附表)。

        筆者(按:指本書作者李懷恩先生)必須申明,「勒戒」只是一種亡羊補勞
    的善後工作。戒除毒癮的成功與否,絕對不能僅依持藥物,還需靠受戒者的恆心
    毅力,及家人、親朋的愛心與鼓勵等,相互配合,才能徹底戒毒。

        安非他命戒毒方劑組成表:

 ┌────┬──────────┬────────┬────┬─────┐
 │ 藥  名 │   主  要  成  份   │   主      治   │ 用  量 │  加  註  │
 ├────┼──────────┼────────┼────┼─────┤
 │ 土茯苓 │含皂“甘戈”類、鞣質│解毒利尿        │ 30 克  │可按毒癮輕│
 │        │等。                │                │        │重加減用量│
 │        │                    │                │        │。        │
 ├────┼──────────┼────────┼────┼─────┤
 │ 甘  草 │含甘草甜素、葡萄糖醛│ 對多種藥物和 │ 15 克  │可按毒癮輕│
 │        │酸、甘草次酸、甘草黃│   毒素有解毒的 │        │重加減用量│
 │        │素、甘露醇、天門冬醯│   作用。       │        │。        │
 │        │酸等。              │ 甘草次酸俱有 │        │          │
 │        │                    │   類腎上腺皮質 │        │          │
 │        │                    │   激素的作用。 │        │          │
 ├────┼──────────┴────────┴────┴─────┤
 │備註    │◎ 可按病人體質酌加黃耆、靈芝、白朮、防風。                 │
 │        │◎ 每日至少一帖,煎煮時水宜多些,煮沸後 20 分鐘即可取藥溫服 │
 │        │   。                                                       │
 │        │◎ 可另用綠豆煎湯代茶飲用,以加強解毒、利尿成份。           │
 │        │                                                            │
 └────┴──────────────────────────────┘


◎三十、中藥可以治療痔瘡嗎?

        俗話說:「十個大人九生痔」,可見罹患痔瘡的普遍性,也是現代社會的一
    大文明病。

        痔是肛門或直腸下端因為靜脈曲張、血流不暢而形成一個或數個「靜脈團」
    ,這種靜脈團一般稱為「痔核」。痔核位於肛門裏面的稱作「內痔」,位於肛門
    外圍皮膚的稱為「外痔」,如果內外痔同時顯現的稱「混合痔」。而中醫統稱為
    「痔瘡」。

        (西醫)外科對痔瘡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包括冷凍、激光、電療等。而大陸
    中醫仍以內服中藥、外栓塞、薰洗、及配合針劑注射、套紮等,另一方面並調整
    病人的飲食種類、改變排便習慣等,也獲得相當的成效。

        下面簡述幾種臨床常用的中醫治療方法:

    (一)痔瘡便血

        便血是內外痔瘡的常見症狀,有時僅衛生紙帶血或滴血,嚴重的大便前後可
    能出現噴射狀出血。實證者的血色鮮紅、病期較短,處方以「涼血地黃湯」加「
    痔漏丸」等,可以化瘀消痔;虛證者面黃乏力,血色淡紅,一般以射血較多見,
    這是脾虛不能統血的一個現象,治療就需「補脾固血」,藥方用「歸脾湯」加減
    止血方藥。

    (二)痔瘡出血

        患者的痔塊頻頻脫出,一般很難還納,這多半是因為年老體弱或久病氣虛下
    陷,宜補氣養血,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如果痔瘡崁頓(長入直腸或肛門)
    ,則發病急驟,疼痛難忍,這是因為濕熱下注所造成,治療宜解毒並清熱,方用
    「止痛如神湯」加減;如兼有大便祕結,就改用「內疏黃連湯」加減,通腑瀉熱
    。

        痔瘡病人除了可經由辨證,選服上述各方劑之外,另外可用五倍子、朴硝各
    等量,煎煮薰洗患部,同時選購市面上的各種痔瘡栓劑栓塞肛門。這種裏服外攻
    (塞)的方法,通常能縮短整個療程,早日康復!


◎三十一、痔瘡病人有何飲食禁忌?

        痔瘡病人一般皆羞於啟口,因而延誤了就醫時效,直到肛門嚴重疼痛或大量
    出血時,才迫不得已勉強找醫生診治。這種諱疾忌醫的觀念不可取,輕者造成個
    人生活起居的諸多不便,重者還可能衍生直腸癌等重症。

        其實痔瘡如果早期發現治療,再配合個人飲食調適及改善排便習慣等,通常
    會很快痊癒,也不易再復發。下面特摘錄一些影響痔瘡療效的飲食宜忌:

    (一)調理期應食高纖維食品

        痔瘡病人在治療期間,三餐宜多吃高纖維素的粗糧、蔬果,例如:糙米飯、
    全麥麵包、玉米、蕃薯、粗麥麵粉,以及各種四季蔬菜水果等,並且要多喝開水
    及湯類,這樣可以大大舒緩痔瘡病勢。但是如果大量出血,或經由手術治療,上
    述的粗糙食物須暫時停吃,以免出血不止或影響手術切口癒合。

    (二)出血及手術後多吃涼血食品

        患者若大量出血,或採用手術治療,則三餐宜食用涼血止血食品,譬如:薺
    菜、蓮藕、柿餅、馬蘭、荸薺、空心菜、絲瓜、黃瓜、冬瓜、蘿蔔、西紅柿、天
    花果、金針菇、馬齒莧等,這些食物大多具有涼血、止血功能,可使傷口快速癒
    合。

    (三)病久體虛宜食高蛋白食品

        有些體質虛弱的患者,應該多食用豬肉、牛肉、牛奶、蛋、動物內臟、肝、
    血、鯽魚、鯉魚、鰻魚等高蛋白食品。以上食物經由腸胃吸收後,可提升身體元
    氣,加強免疫力。

    (四)痔瘡發作禁吃辛辣食品

        痔瘡初發作的時候,有時疼痛劇烈,這是下焦濕熱造成,因此患者除了要避
    免暴飲暴食之外,還得禁食辣椒、大蒜、芥末、烈酒等辛辣食物。這些刺激品會
    直接刺激直腸、肛門部位,使其血管再度擴張,加劇排便時的疼痛或誘發便血等
    。

        另外有些高脂肪或油膩肥厚的菜餚,也應盡量不吃,以免助濕生熱,加重病
    情。

        除了上述各種食品宜忌外,患者還要注意肛門衛生,在每次排便後,應以清
    水徹底清洗肛門,讓傷口保持乾淨,避免細菌感染。


◎三十二、水腫患者可以用鹽水送服中藥嗎?

        中醫治療單純腎虛疾病,一般都輔以藥引「鹽水」送服補腎藥,以助藥力,
    提高療效,這是取「鹽味鹹,鹹入腎」的作用。然若腎虛兼水腫者,就不宜再用
    鹽水送服,因為腎虛水腫的患者不僅有腎虛表現,亦有濕邪稽留的問題,此時如
    再用鹽水送服藥劑,非但不能助長藥力,反而有益水邪滯留,導致病情轉趨嚴重
    !

        中醫關於水腫病人「忌鹽」的論述由來已久,譬如唐代孫思邈用赤小豆、桑
    白皮、鯉魚、白朮等治水腫,在藥方後明確指出:「魚勿用鹽,始終一切斷鹽,
    慎鹽醬五辛。」另外在元代危亦林也闡述:「凡水腫惟忌鹽,雖毫米許不得入口
    ,若無以為味,可在水病之後,宜以醋少許調和飲食。」

        現代醫學也認為,水腫病的發生是由於人體鈉離子的代謝失調、滯留體內所
    引發的,因此假如服藥時以含有鈉離子的鹽水送服,將造成更多鈉離子滯留在身
    體裏面,使水腫病加重。

        總而言之,水腫病人如果真的想早日去病,務須遵守「忌鹽醬」的規則。


◎三十三、那些中藥可以解酒醉?

        「酒」是目前工商社會交際應酬的必須品之一。酒是由米穀、葡萄、高梁等
    精釀而成,少量飲用能調和人體氣血,內助中氣、悍禦外邪,但是若過飲無度,
    輕則傷人脾胃,重則損人神氣、折人壽命。人一但飲酒過度,常會出現心神恍惚
    、頭痛嘔吐、四肢酸軟等濕熱症兆。一般人只知不飲「卯時(早上五點至七點)
    酒」,卻不知夜飲更可怕,如「醉飽上床而眠,濕熱邪則壅於三焦(全身五臟六
    腑),勞其脾胃,致生諸病」也!

        按中醫藥學理論,酒畏枳椇(ㄐㄩv)、葛花、綠豆、紅豆、鹹鹵(滷味)等
    藥物食品,也就是說上述諸藥食都有大小不一的解酒醉功效,其中以枳椇子最好
    。古人說:「屋外有枳椇樹,屋內釀酒皆不佳,其葉入酒化為水。」所以有商人
    提煉枳椇子的有效成份,製成解酒口服液行銷市場。

        最具盛名的解酒方劑是「葛花解醒湯」,其解酒毒的功效頗令酒客們肯定,
    該方劑以葛花為主,配伍溫脾解酒毒之品,以發揮消酒濕、健脾和中、令酒毒清
    化、人體泰然的功效。根據臨床經驗,如能在飲酒前三十分鐘以清茶調服,其效
    果更佳。


◎三十四、怎樣縐正確選擇調理滋補藥?

        中醫治療疾病,強調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因此一般服用調理滋補藥也需要
    經過中醫師細心辨證之後,選擇與本身相適應的調補方藥服用,才能發揮正面的
    調理功效,否則盲目進補、濫補,把脾胃當藥庫填充,不僅無利,反而易生弊端
    。

        下面我們歸納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四類不同體質,以其主要現象辨證
    後,再配伍應用方藥,作為臟腑虛損者欲進補調理時的參酌應用:

    (一)氣虛體質調補方藥

        氣虛體質的人主要特徵是不耐勞累、容易出汗、氣短聲微、動輒喘促、有腸
    墜感覺(婦女則有子宮下墜感等),常用的補氣藥有人參、黃耆、太子參、西洋
    參、山藥、大棗等,代表方劑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生脈散等
    。

    (二)血虛體質調補方藥

        血虛體質者主要本現為面色蒼白、指甲蒼白、頭暈眼花、神疲乏力、心悸
    失眠等。經常應用的補血中藥有當歸、何首烏、熟地、阿膠、龍眼肉等,代表
    方劑為四物湯、歸脾湯、當歸補血湯。

    (三)陽虛體質調補方藥

        陽虛體質的人除了有前述「氣虛」的表現外,還有怕冷、四肢不溫、大便
    溏薄(稀薄)、夜間頻尿、陽痿早洩、喜喝熱飲等。常用的補陽中藥有鹿茸、
    狗腎、蛤蚧、冬蟲夏草、淫羊藿、胡桃仁等,代表方劑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
    等。

    (四)陰虛體質調補方劑

        陰虛體質的人常常口乾咽燥、面部發紅、不耐暑熱、大便乾燥、小便短且色
    赤黃、夢遺滑精、腰酸背疼等。常用的滋陰中藥有地黃、天門冬、麥門冬、龜板
    、鱉甲、枸杞子、百合等,代表方劑是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補肺阿膠湯等。

        當然不同體質就應選用不同的調理滋補品,而且服法也有所規定。一般宜在
    上下午飯前空腹各溫服一次,使藥液在腸胃中迅速被吸收,充份發揮滋補療效。
    如有必要,可在晚間臨睡前再服一次,使藥力不致中斷而輸布全身身。

George Lov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種賽鴿交流區2.o 的頭像
    種賽鴿交流區2.o

    南海阿令店舖

    種賽鴿交流區2.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