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著力刻畫了項羽的悲劇英雄形象。從公元前209年9月會稽起兵反秦,到公元前206年12月咸陽分封天下,英勇善戰的項羽在推翻暴秦的鬥爭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所以司馬遷讚歎說:「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1]然而,在經歷了五年的楚漢戰爭後,項羽卻被劉邦打敗,最後落得烏江自刎、「身死東城」的悲劇下場。他的驟起驟滅的人生經歷留給了後人很多的感慨和思考。多年來,眾多專家和學者對項羽失敗的原因都進行了探討。有的學者主張,項羽自身缺乏政治家所應有的素質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有的學者提出,項羽的失敗是因為錯誤的用人策略;有的學者認為,項羽是敗在軍事理念和政治理念上的局限;有的學者強調,項羽複雜的性格特徵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而有的學者則強調地理因素是決定項羽成敗的關鍵;還有的學者主張,分封是項羽被劉邦戰勝的重要原因。這些說法都不無道理,但也都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在筆者看來,導致項羽失敗的原因實際應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既有必然,也有偶然。而項羽之所以在楚漢戰爭中一步步由強變弱,直至最後兵敗自殺,則主要決定於其性格上的弱點。以下從四個方面試予分析。
  一、剛愎自用:項羽性格中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剛愎自用。這樣的性格特徵曾使項羽在反秦戰爭中不畏強敵,以少勝多,但也使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失誤連連。項羽的剛愎自用主要表現在用人方面非親即故、生性多疑。項羽出身於楚國貴族。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因與秦將王翦戰敗而自殺。秦滅楚時,項羽年僅十歲,由叔父項梁撫養長大。之後,項羽隨叔父流落到吳中避難。國破家亡的悲痛,在項羽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仇恨暴秦的種子,同時也培養了他根深蒂固的宗族親情意識。在後來的統兵生涯中,用人非親即故就是這種宗親情感的表現,也導致了項羽忽視其他人才在政治和軍事鬥爭中的作用。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及其它記載,項羽的用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宗親故舊,二是非親非楚之人。項羽濃厚的宗親意識使得他在用人上非親即故。如季父項伯為楚左尹,項佗為魏相,項聲、項莊、項冠、項悍皆為將軍。所以原為項羽部下的陳平便批評說:「項王不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1]除了親族好友之外,最初項羽身邊也有很多人才,如韓信、彭越、黔布、陳平、龍且、鍾離昧、周殷、范增等。但後來卻大多離他而去,結果其身邊只剩下宗親故舊。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最大失敗,也是他最終敗在劉邦手下的一個主要原因。
  首先,由於用人唯親和生性多疑,他往往不能知人善任,也不辯忠奸,不善納諫,導致許多人才都背楚歸漢。英布本是項羽的愛將,「數以少敗眾」,戰功顯赫,受封九江王,但在數年的征戰中,他逐漸與項羽產生隔閡。在項羽伐齊時,項羽多次向他調兵,他都稱病不出。「項王由此怨布,數使使者誚讓召布,布愈恐,不敢往。」[1]後來劉邦派使者說降,遂反楚歸漢。韓信也是一例。他最初仗劍跟隨項梁,項梁死後,又跟隨項羽,曾多次向項羽獻策,項羽不聽,結果亦叛楚歸漢。還有陳平,富有謀略,在平定殷王司馬仰的反叛時,被項羽任命為楚軍都尉。但後來卻被項羽無端猜忌,陳平害怕被殺,也逃離楚營投奔劉邦,並利用離間計離散了項羽對亞父范增的信任,又在楚軍中散佈謠言,離間了項羽與將軍鍾離昧。
  其次,項羽十分信任楚人和項氏親族,但這些人卻大多有負重托,甚至成為內奸。項伯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多次幫助劉邦。項羽剛到函谷關時,以當時的軍事實力完全可以戰勝劉邦,但因為張良救過項伯的命,於是項伯出於個人義氣,夜訪張良,洩露軍機,而且還和劉邦約為兒女親家,使得劉邦君臣做好了防備。在鴻門宴上,范增令項莊舞劍「因擊沛公於坐,殺之」,而「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致使劉邦趁機逃生,為項羽的爭霸留下隱患。項伯還接受張良的賄賂為劉邦求情分封漢中。滎陽之戰時,項羽要烹殺劉邦的父親,又是項伯出面阻止。如果說項伯夜見張良是因為他太重情義想報答張良的話,那麼此後的一切行為則表明他已完全成為劉邦的幫兇,是個名副其實的內奸。楚將曹咎更不堪重任,丟失了糧倉要塞,使項羽大軍糧食匱乏。公元前204年,項羽命曹咎守成皋,並特別告誡說:「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毋令得東而已。」然而,曹咎卻經不起漢軍的羞辱,大怒引兵出戰,結果被漢軍擊敗,曹咎自殺。楚軍因此糧食短缺,戰鬥力急劇下降。楚將龍且驕傲輕敵,統領的20萬大軍被漢軍擊敗。公元前203年,韓信率漢軍進攻齊國,項羽派龍且援助。有人建議龍且堅壁清野,可以不戰而降漢軍。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1]不料,韓信用河袋堵塞了灘水的上流,渡河攻龍且,又假裝敗逃引誘龍且追擊,然後決開沙袋,使龍且軍大半不能渡河,隨後迅速反擊,殺了龍且,攻佔齊國。大司馬周殷,當項羽被漢軍追到固陵急需援助之時,竟然背叛項羽,領兵會合漢軍,使項羽終因寡不敵眾而全軍覆沒。丁公,原本是項羽的部將,在劉邦敗逃時,他本已帶兵追上劉邦,卻又徇私放了劉邦。可見,項羽本人雖是一個軍事天才,但在用人方面卻既不能知人,更不能用人,使許多賢才良將都背楚歸漢,成為自己的死敵。即使留在身邊得到重用的人,也因為有的洩露軍機,有的不堪大任,不僅沒有給項羽的爭霸事業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排斥作用。
  而反觀劉邦,其用人的主要特點即是招降納叛和離間。前者表現為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派說客入淮南說降九江王黥布,以牽制項羽兵力。後者表現為劉邦採用陳平的反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鍾離昧。項羽身邊既無謀臣,又無良將,只憑個人英勇善戰,其優勢遂喪失殆盡。
  二、過分崇尚武功:通觀《史記·項羽本紀》,我們不難發現,項羽驍勇善戰,英勇無畏。從舉事吳中開始項羽就叱吒風雲,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陽」,「斬李由」,「殺宋義」,東救齊地,西破章邯。而巨鹿和彭城兩戰,更是他事業發展的頂峰。這些無疑顯示出項羽的豪氣、膽略和神勇。但是他過分崇尚武功,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不懂得約束自己,缺少謀略,最終即葬送了自己的爭霸事業。
  首先,過分崇尚武功,使得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忽視了其它鬥爭手段。項羽天生具有過人的軍事才能,而且在大大小小的戰爭中無不顯示了這種天分和能力。但是項羽過分迷信武力,輕視了學習,從小叔父項梁讓他學劍、學書法、學兵法,他都半途而廢。因此,這也導致後來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只知鬥勇而不知鬥智。在《項羽本紀》中,主要有兩處談到項羽運用政治手腕的事例:一次是項羽在安陽誅殺宋義、奪取兵權之後大義凜然地向全軍宣稱:「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全軍歡呼,眾將軍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於是眾將擁舉項羽為主帥,大軍立即前進救趙。項羽宣稱殺宋義是奉楚王之命,顯然是為了爭取眾將士的支持,使自己北上救趙的行動合法化。另一次是在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項羽派人誘降韓信,結果沒有成功。而劉邦則老練成熟,頗有心計,多次利用政治手段來對付項羽。如在鴻門宴之前利用項伯夜訪張良之機拉攏項伯;在楚漢戰爭的危急關頭派說者說降黥布、拉攏彭越,用離間計離散項羽與范增、鍾離昧。可見在鬥智方面,項羽明顯不如劉邦,這是他失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如張大可先生所說:「項羽打仗,長於治兵置陣,摧鋒挫敵,而不足於權謀,疏於籌略,可以說這是他演成兵敗自殺的原因之一。」
  其次,過分崇尚武功,使得項羽過分低估了敵人的力量。在巨鹿之戰中,項羽擊敗秦軍主力,使率領偏師的劉邦得以順利攻入咸陽,並派兵把守函谷關,企圖獨霸天下。項羽初到函谷關時,「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於是派當陽君等擊關。剛入關時,又聽到曹無傷密報劉邦要稱王關中,項羽亦大怒發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可見,他是在盛怒之下才做出要除掉劉邦的決定,而且也根本沒把劉邦放在眼裡。這種輕敵麻痺、狂妄自大的性格使得他根本不把劉邦作為敵手,以至於在鴻門宴上幾次失去殺掉劉邦的機會,放虎歸山。即使當身邊的韓信、彭越、黥布等人紛紛背楚歸漢時,項羽也仍然沒有意識到劉邦已成為勁敵。直到楚漢兩軍在滎陽會戰時,韓信奪取了齊地,項羽才強烈感覺到劉邦的威脅。為此,他採取了兩個對策,一是派手下大將龍且去救齊,二是派蒯通去勸說韓信反叛,但為時已晚。
  第三,過分崇尚武功,使得項羽形成殘忍好殺的個性,最終因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項羽性情剛烈,直率粗暴,再加上幼年時期就過著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生活,因之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秦王朝的仇恨,並轉化成了殘暴不仁的個性。據《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的殘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件事情:項羽進軍河南,以襄城久攻,「已拔,皆坑之」;行軍至河南新安時,將20萬秦軍降卒坑殺;進兵咸陽後,殺秦降王子嬰,火燒秦宮室,三月不絕;擊敗田榮的反叛後,因憤怒齊民從叛,大肆燒殺擄掠。同樣,在楚漢戰爭中,項羽也只知殺戮,所過大多殘滅,而導致「天下多怨,百姓不附」,嚴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三、項羽在政治上的幼稚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 、衝動輕信,不辨真偽
    1、在整個反抗暴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可以說是攻必克,戰必勝,但在政治鬥爭中他卻顯得十分幼稚。滅秦之後,他放棄關中四塞之地而東歸四戰之地的彭城,這個決定使得項羽日後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都陷入了被動和不利的局面。因為關中不僅經濟發達,而且易守難攻,東西南北分別有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四個天然屏障;而彭城則易攻難守。但他卻世俗地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完全不考慮大局。
    2、項羽的衝動輕信在鴻門宴前後表現得十分明顯。當他進入函谷關聽曹無傷說「沛公欲王關中」時便立即「大怒」,下令發兵攻打劉邦,但由於項伯的勸告、劉邦的辯解最終卻取消了進攻計劃。可見,項羽最初決定要「擊破沛公軍」的計劃顯然是一時衝動所致,發兵與否並沒有經過仔細斟酌。即使當時范增分析劉邦「志不在小」,力勸項羽趁機消滅劉邦,但是項羽並沒有看清當時的政治形勢。他之所以要除掉劉邦,是因為自己在反抗暴秦的鬥爭中居功至偉,理應為天下的霸主。因此,當劉邦給他說了一些恭維話,承認他的功勞最大後,他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也就自然放棄了除掉劉邦的計劃。此其一。鴻門宴上,劉邦幾句看似誠懇實則虛偽的話,項羽不但不辨真偽,信以為真,而且倍感內疚,情急之下,出賣了曹無傷。而且范增再三暗示項羽下手,項羽均不理會。范增又叫項莊入而舞劍,去刺死沛公,項伯亦起身舞劍以蔽沛公;樊噲擁盾而入,力陳言辭,意在救援劉邦,項羽卻以為壯士;之後,劉邦起如廁,趁機而逃。項羽當斷不斷,放虎歸山,為自己留下了隱患。此其二。
    3、項羽進兵咸陽後,自稱西楚霸王,大封十八諸侯。分封不久,田榮等人就以分封不公為名起兵反叛。項羽東征田榮,劉邦趁機還定三秦,項王大怒,「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當時劉邦讓張良給項羽寫信說:「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又將齊地和梁地反楚的事情告知項羽:「齊欲與趙並滅楚。」實際上劉邦是在麻痺項羽,趁機召集諸侯、部署軍隊,以發動總攻。而項羽卻不加分析,完全信以為真。
    4、楚漢戰爭最後階段,項羽被劉邦圍在垓下。當劉邦以四面楚歌迷惑項羽時,作為一個身經七十餘戰的軍事統帥,項羽不是冷靜分析形勢,部署備戰,而是幼稚地輕信楚地盡為漢軍所有,於是悲觀失望地泣別虞姬,喝悶酒,唱悲歌。
   (二)、坦誠豪爽,缺乏城府
    1、項羽與叔父項梁在吳中避難時,一次,秦始皇游會稽,項羽見到始皇巡遊說:「彼可取而代也!」坦誠直率,內心想法暴露無遺。具有戲劇性的一幕是,劉邦看到秦始皇出巡也曾說過一句話「大丈夫當如此也。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項羽豪爽、直率,感情外露,容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劉邦則比較委婉。
    2、在鴻門宴上,由於劉邦君臣的花言巧語,項羽不但放棄了殺掉劉邦的念頭,而且為了擺脫自己的窘境,竟將劉邦部下密報一事和盤托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項羽的政治幼稚可見一斑。他竟然認為將曹無傷密報之事說出便可以化解劉項之間的誤解,卻沒有想到這樣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劉邦回到軍營,立即誅殺了曹無傷,使得項羽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情報來源,也使得其他想為項羽暗中幫忙的人感到寒心。相比之下,劉邦就要比項羽機智得多。當項伯夜見張良、洩露軍機時,劉邦既對項伯敬酒,又與項伯約為兒女親家,一片虛情假意終使項伯到項羽面前為劉邦說情,並注意保密,在見到項羽時絕口不談項伯來訪之事。他的這些言行雖然算不得光明正大,但能屈能伸卻不能不說是一個政治家必備的品質。而這種品質正是項羽所欠缺的。
  四、急躁易怒,氣量褊狹:項羽過人的軍事才能使他在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中屢戰屢勝,但由於他的急躁易怒,氣量褊狹,最終也導致他在爭霸戰爭中失敗。
   1、鴻門宴後,項羽率軍進入咸陽,在瘋狂復仇後,想東歸故里。有人當時建議應定都關中,而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於是建議者罵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聽後非常生氣,一怒之下,竟然將其人烹殺。相比之下,劉邦則能虛己納諫,經常聽取身邊人的批評,接受身邊人提出的建議,知錯就改,所以才往往會遇難呈祥,逢凶化吉。
   2、彭城大敗後,劉邦退守滎陽,並且修了甬道,以取敖倉之栗。一年以後,項羽攻打漢軍的甬道。在漢軍食乏之際,漢將紀信穿上劉邦的衣服,帶著2000裝扮成士兵的宮女趁著夜間從滎陽東門出來投降項羽,使楚軍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東門,真正的漢王劉邦則從西門逃跑了。等到項羽見到紀信才知道上當,於是一怒之下又將紀信燒死。漢王逃走時,命御史大夫周苛、樅公、魏豹守滎陽。楚軍攻下滎陽,周苛被俘,項王曰:「為我將,我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周苛罵曰:「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項王怒,烹周苛,並殺樅公。
   3、及漢王之還攻項籍,王陵以兵屬漢。項羽抓到王陵的母親。王陵的使者到了項羽軍中,項羽想讓王陵母招降王陵,陵母私送使者,泣曰:「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項王怒,烹陵母。」
   4、漢四年,劉項兩軍在廣武相持數月,彭越多次斷絕楚軍糧道。項羽已處於少食的境地,於是欲以烹劉邦父親太公來要挾。不料劉邦卻稱:「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但又奇怪地輕信項伯的說辭而放棄烹殺太公。
   5、楚漢兩軍相持不下,項羽派幾名壯士向漢軍挑戰,都被漢軍一個叫婁煩的神箭手射死。「項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戰。」「於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漢王數之,項王怒,欲一戰。」劉邦根本不理,反而故意激怒項羽,說明他對項羽急躁易怒的性格弱點已完全掌握。
   6、楚軍攻打外黃時,「外黃不下。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詣城東,欲坑之」。
  總之,項羽為人氣量褊狹,聽不得反對和批評自己的意見,而且由於他遇事急躁易怒,不能冷靜地分析形勢,經常做出錯誤的決斷,並經常在盛怒之下烹人、殺人、燒人、坑殺人,最終即失去人心。倘若他能豁達大度,遇事冷靜,多聽聽不同意見,也不至於淪落到垓下被圍,然後慌不擇路,自刎而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種賽鴿交流區2.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