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需十六種營養元素:現在已知道有十六種元素為植物生長所必需者,故常稱必要元素或營養元素。此十六種元素中又因植物所需之多少,分為多量元素及微量元素。一般植物所吸收各種營養元素之來源主要包括有空氣.水.土壤及肥料等。除了碳.氫.氧以外,大部分營養元素都由土壤中礦物或有機質分解後釋出,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植物所需營養元素:
多量元素: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
微量元素:銅、錳、鋅、鐵、鉬、硼、矽。
植物成長必須條件是日光.水.溫度和營養要素。16種營養要素中碳.氧.氫可由空氣和水中吸收,其餘13種元素則必須以肥料的形態供給植物吸收。
C、H2、O2可自氣孔吸收,以下針對植物所需的16種元素所缺乏的徵狀和情況做整理。
多量元素
1.硫(S):
課本P.79:硫與氮皆是和成胺基酸的重要元素之一,缺硫的症狀類似於缺氮的癥狀,同樣都會有所謂萎黃症(chlorosis)和生長受阻、花青素生成積聚的情形。但不同的是,大部分植物在硫缺乏的情形下所引發的萎黃症,一般從成熟或是年輕的幼葉開始出現,因為硫在植物體內並不容易移動至年輕幼葉之中。但一些植物在缺硫引起的的sulfur chlorosis仍然是同時出現在所有的植物葉,甚至最初從老化的葉開始。
課外搜尋:
缺硫植物生長受阻,尤其是營養生長,症狀類似缺氮。植株矮小,分枝、分蘗減少,全株體色褪淡,呈淺綠色或黃綠色。葉片失綠或黃化,褪綠均勻,幼葉較老葉明顯,葉小而薄,向上捲曲,變硬,易碎,脫落提早。莖生長受阻,株矮、僵直。梢木栓化。生長期延遲。缺硫症狀常表現在幼嫩部位,這是因為植物體內硫的移動性較小,不易被再利用。不同作物缺硫症狀有所差異。
硫(S)的缺乏症狀:
硫在植物內移動慢,病徵最初發生在幼葉上。造成葉部的黃化。
硫(S)缺乏改善方法:
硫元素以硫酸根離子的形式進入根系,施肥時宜用硫酸鹽肥做調整,或是像葉面噴施。
2.鎂(Mg):
課本P.81:Mg+在植物體具有很特殊的地位,和呼吸作用的酵素、光合作用、以及合成DNA和RNA都有關係。鎂甚至是葉綠素組成分子的成分之一。缺鎂的獨特徵狀便是在葉面和葉脈間的部分表現萎黃症(Chlorosis),因為鎂在植物體中的流動性大,故通常發生於老葉中。
Chlorosis發生是因為長時間維管束中殘留的葉綠素沒受到影響,和周圍細胞中受影響的葉綠素成對比。如果徵狀擴大,葉子可能會轉為黃色甚至白色。另外也會引起葉子老熟並掉落。
課外搜尋:
鎂素為植物葉綠素得重要成份,直接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另外鎂素能幫助磷肥在植物體內移動效率。
鎂素在植物體內移動的速率大,植物缺鎂素時的徵狀會先於老葉呈現出來。
缺鎂時,植物葉緣及葉脈間會引起黃化現象,與葉脈的綠色成明顯對比。
老葉葉緣部份開始黃化,而逐漸延續至葉脈間,然葉脈仍是呈〝綠色〞狀況不變。
缺鎂素嚴重時,黃化的葉子會發生褐變及壞死終而落葉。
一般缺鎂素,除葉子部份會出現徵狀以外,其他植物部位沒有異狀發生。
鎂肥過剩的情況也不常見。
缺乏鎂素發生的情況:
1.酸性土壤的砂質土、紅土、黃土。
2.氮肥、鉀肥、鈣肥使用過量情況。
3.降雨多的地區,鎂素易隨雨水沖刷而流失。
4.果樹結果過多,沒有蔬果,造成鎂素供應不足。
5.植物根系生長受到限制,如:土壤積水、根系受傷,盆栽內新根生長受限..等,影響根系吸收鎂的效率。
缺鎂(Mg)的改善方式:
1.植物發生缺鎂情況,可利用葉面失肥方式補充鎂肥。
2.調整土壤酸鹼度。
3.避免失用過量的氮、鉀、鈣肥。
3.鈣(Ca):
鈣,主要是存在於植物細胞膜或細胞壁中,其功能為中和植物體內過剩的有機酸,強化細胞壁組織及調節體內水份。
鈣於植物體內移動率小/慢,缺鈣時老葉外觀仍正常,但新葉及新根則會無法正常生長。
缺鈣情況發生時,新葉的葉尖部份開始有黃、白化的現象,新葉伸展停止,老葉則無變化,根部變的短而粗。
新芽點呈燒焦枯死/新的情況,新葉/幼葉的葉尖縐縮、捲曲、變形、葉尖褐化乾枯。
缺鈣嚴重時,黃白化的幼葉/新葉會漸漸的褐變,且葉尖/葉緣部份開始枯死,葉片易發生縐捲情況。
一般而言,鈣素過剩的情況較不易發生。
缺鈣(Ca)發生的情況:
1. 蕃茄、青椒、結球白菜、甘藍..等植物於栽培生長量大時,很容易發生缺鈣情況。
2.酸性土壤及砂質土壤,有機質肥料施用不足晴況下。
3.氮、鎂、鉀肥施用過量,易阻礙植物對鈣的吸收。
尤其是果園施用過多的氮及鉀,易發生缺鈣情況。
4.氣溫高的環境中(如夏季),植物的蒸散作用強,因鈣的傳送速率慢/小,鈣素隨水份從底部開始傳送先送至老葉時因老葉蒸散作用大,產生來不及輸送至新葉或頂芽的情況,而使新葉缺乏鈣。
5.水份不足~灌溉不足,乾旱期。
6.土壤中鹽分濃度增加時。
缺鈣(Ca)時的改善方式:
1.調整土壤酸鹼度,使用有機質肥料,維持土壤中水份含量。
2.適當給與水份補充。
3. 控制氮/鉀肥的使用量,勿過量。
4.防止鹽害發生,避免土壤鹽度的增加。
5.高溫季節可配合葉面施肥整株噴灑,由葉面吸收養份補充鈣,彌補鈣移動率小的問題。
6.缺鈣肥時,可用葉面施肥噴灑方式,快速補充植物鈣素養份。
4.鉀(K):
課本:鉀在植物體內以陽離子的狀態存在(K+),在植物細胞內扮演著調節滲透勢的重要角色。它還有活化植物體內許多酵素的功能,也包含了呼吸及光合作用的酵素。K缺乏時第一個可以觀察到的症狀是產生斑點或葉側邊的變色病(chlorsis),然後會發展為壞死,壞死主要在葉尖、葉側邊及葉脈之間。在單子葉植物裡,這些壞死的損傷可能只是一開始的形式,最後可能會蔓延到葉基部。
因為鈣離子是可以被調動至幼葉,所以這些症狀主要出現在成熟的葉子。這些葉子可能也會蜷曲和皺縮。K缺乏的植物莖在節間會呈現纖細及虛弱的狀態。在K缺乏的穀物,其根會提高對真菌的感染力,該真菌存在於土壤中並會使得根腐爛,此感染力的提高會蔓延至莖最後造成匍匐莖。
課外搜尋:
鉀在植物體內傳送速率高,缺鉀的徵狀大都以老葉開始先發生。
植物缺鉀時,初期植株的生長速率會減緩,葉片呈暗綠色,之後會在老葉的葉緣及葉尖處會出現白色、黃橘色的斑點,繼而葉緣處開始發生枯褐或壞死情況。
植物體內缺鉀對病蟲害的抵抗力會減弱及生長品質會嚴重下降。
植物缺鉀嚴重時,徵狀會由老葉開始並擴及新葉,最後整枝植物枯死。
根系發展也因缺鉀而生長受阻,且根系會有容易腐爛的狀況。
一般而言,發生鉀過量的情形是較少發生的。
植物發生缺鉀(K)的情況:
1.鉀肥施用量不足。
2.砂質土壤~因易隨雨水/灌救水而流失。
3.腐植質不足的土壤。
4.酸性土壤。
5.鹽分高/石灰質土壤,阻礙植物對鉀的吸收。
6.過量的氮/鈣/鎂元素,而使的對鉀的吸收不良。
缺鉀(K)的改善方法:
1.調整土壤酸鹼度(ph值5.6~6.8)。
2.雨水多的地區可補充使用緩效性鉀肥。
3.進行土表覆蓋,減少鉀肥的流失。
4.發現植物缺乏鉀肥時,可以用葉面施以液態肥,快速補充植物體內缺乏的鉀素。
5.砂質土壤鉀肥易流失,宜多次施用鉀肥。
5.磷肥(P):
課本:磷(例如:磷酸鹽 PO43-)是植物細胞裡重要化合物不可或缺的一種元素,包含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之間的糖磷,還有構成植物細胞膜的磷脂質。磷也是核甘酸的化學組成之一,植物的能量代謝(例如ATP)還有DNA及RNA均含核甘酸。磷元素缺乏時最典型的症狀包含幼株發育不良並且產生暗綠色的葉子,也可能會造成畸形還有小部分死掉的組織,稱做壞死點(necrotic spots)。
N元素缺乏時,有些物種會產生過量的花青素從而使得葉片呈現淡紫色。跟N元素缺乏時相反的是,P元素缺乏時產生的紫色反應跟變色病(chlorsis)並沒有相關性。事實上,葉片可能會變成暗紫綠色。P缺乏時的症狀還包含產生纖細的莖還有使得老葉凋萎,植物的成熟也會為之延後。
課外搜尋:
磷為構成細胞核酸的重要成份,對細胞的分裂、碳水化合物合成、蛋白質的合成、植物呼吸作用效率..等均有著密切關係。
植物缺乏磷時,葉片明顯變小且呈暗綠色,葉片成熟遲緩,葉柄呈紅色或紫色,葉柄、葉片、果實上會發生斑點。
磷在植物體內傳送速率與氮相似為中等速率,缺肥磷時的徵狀會遍及植株全身,通常老葉徵狀會比新葉嚴重,
徵狀發生會從葉尖往葉基發展,最後葉片呈褐色而死亡。
缺乏磷:植株生育受阻而緩慢,根部發育不良,根系數量少而短並且呈褐色。
一般而言,磷過剩得情況是較少發生的。
缺乏磷(P)的發生時機:
1 .酸性土壤及鹼性土壤都會讓磷產生不溶的型態而發生缺磷素情況。
2.酸性土壤(PH質5.5以下)及鹼性土壤(PH質7以上),都會引發缺磷情況。
3.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低時(有機酸含量),也會產生缺磷情況。
4.磷肥施用量不足時。
5.溫度低會土壤排水不良,導致植株對磷的吸收能力下降而產生缺磷。
缺磷(P)的改善方式:
1.調整土壤的 ph質(PH質5.6~6.8是一般植物適宜的酸鹼度)
2.施用有機質肥料,補充有機酸類物質,如液態有機質肥料。
3.發現植物缺乏磷肥時,可使用葉面施肥方式快速補充缺肥的磷素。
6.氮(N):
課本P.79:氮(nitrogen)突然缺乏時會影響植物體生長,長期嚴苛的缺氮則會出現萎黃的癥狀(Chlorosis),於植物體基部的老葉尤其明顯,葉表顏色轉為完全的枯黃甚至棕褐,並且掉落。年輕葉子起初並不會出現萎黃的現象,主要原因是部分的氮可由老葉形成,如此位於植物上端的綠葉可繼續維持植物生理,而黃葉集中於植物體下端。
在一些特殊的植物:如番茄和小麥類,緩慢長期的氮缺乏會使枝條呈現修長並些微木質化,並產生醣類化合物(無法用於胺基酸合成中),這些醣類化合物使用在花青素(anthocyanin)合成並逐漸累積,使植物體於葉子、莖、枝條呈現紅紫色。
課外搜尋:
氮為植物蛋白質中胺基酸及葉綠素的主要成份。
氮缺乏時:徵狀為生長受阻,主根長而無側根,發育不良,葉片小且硬。
輕微情況時,老葉黃化,幼葉呈淡綠色;嚴重時,由老葉開始向幼葉逐漸黃化,且老葉易乾枯脫落。
氮在植物體內之輸送率屬中等,缺乏時葉片黃化遍及全株,下位葉有比上位葉嚴重的傾向。
氮過量時也會造成植株生長旺盛,葉片大而薄,莖葉軟弱情形,生殖方向延誤(花芽分化),植株病蟲害抵抗力降低。
產生氮(N)缺乏發生情況:
土壤本身肥力貧瘠,土壤酸鹼度過高度(PH值7以上)氮素易揮發,氮肥施用量不足,施用未熟腐的堆肥。
產生氮(N)過量情況:
氮素施用過量,長期使用糞尿水。
氮(N)缺乏改善方法:
使用熟腐的有機堆肥,若是因土壤過於乾燥而引起的,須適當給與灌溉,若缺水無法大量灌溉供水時可用葉面施氮肥方式。
植株缺乏氮時,可馬上用葉面施肥方式可快速補充植物所須肥料。
氮(N)過多時改善方法:
減少氮肥使用量。
土壤含氮過多可用灌水淋洗沖淡氮。
酌量提高磷鉀肥比例用量。
微量元素
7.硼(B):
硼素與植物細胞分裂、花粉授精,養份吸收,有著密切關係。
硼素的傳送性慢,缺硼時徵狀會顯示於頂梢的生長點,幼葉,塊類根莖或果實生長發育中的組織。
缺乏硼(B),可能的徵狀為下:
1.植物頂梢的生長點和心葉生長受阻而褐化壞死,並隨之側芽生長而呈叢生或簇生狀。
2.葉片畸形變厚易碎,或呈捲曲,有些葉脈間葉肉呈黃化現象。
3.缺硼~抑制花份粉/花蜜的形成,花粉管發育受影響,嚴重時造成落花/落果。
4.果實畸形/果實發育緩慢,果實果皮局部木栓化或壞死,種子發育不良。
5.塊根/塊莖內部木栓化或黑心。
植物對硼的忍受度低,硼過量隨即引發毒害。
過量的徵狀:成熟葉片的葉緣或葉尖黃化、燒焦、捲曲、乾枯,或呈褐色斑點。 嚴重時會導致落葉。
發生硼(B)缺乏的情況:
1.酸鹼度高的石灰質土壤。
2.乾旱時,因缺水導致硼素傳遞受阻。
3.氮/鉀肥施用過量。
發生硼(B)過量的情形:
1.硼施用過量。
2.灌溉水中本身含硼過高。
硼(B)缺乏改善方式:
1.葉面施肥,以補充缺乏元素。
2.缺硼土壤。施用硼砂補充之。
3.注意灌溉/水份的補充。
4.酸鹼度高的土壤宜降低 ph質。
硼素過量改善方式:
因施用硼過量而導致時,可於短期內增加氮肥施用,並增加灌溉次數,以促進枝葉生長並稀釋硼素。
8.鋅(Zn):
課本P.81~82:許多酵素需要鋅來輔助其效用,在一些植物體中也會被拿來作為葉綠素的生物合成。缺乏鋅時會有獨特的癥狀,就是節間的縮短,以及葉子小而短,呈現輻射蓮花狀或是合閉於地上。這種情況可能起因於生成不足的IAA量所致。在一些植物類型中(包括小麥類、蜀黍、大豆)會出現葉片黃化、但葉脈綠色成對比的Chlorosis情形出現。
課本搜尋:
鋅元素於植物體內主要的功能為參與了氨基酸合成,並影響著生長賀爾蒙的生成。
鋅的傳送性差,缺乏的症狀出現在新梢葉片或上位葉片中。
缺乏鋅時,葉片變小而畸形,節間縮短而呈小葉簇生狀,有些植物會出現葉片黃化現象,葉脈間間肉葉呈黃化,但葉脈仍為綠色。
發生缺乏鋅(Zn)的情況:
1.鹼液且經長期淋洗過的砂質土壤。
2.石灰施用過量的土壤。
3.磷肥施用過量的土壤。
缺鋅(Zn)的改善方式:
1.葉面施肥,補充植物缺少元素。
2.保持土壤 ph值5.6~6.8間。
3.磷肥適量施用。
9.銅(Cu):
課本P.82:和鐵一樣,銅是提供植物氧化還原反應中酵素的組成之一。例如植物體行光合作用中的一種稱做質體藍素(Plastocyanin)的酵素蛋白,銅即為其組成並且協助光合作用的電子傳遞部分。缺銅會使葉呈現深綠,並且出現一些壞死的斑塊。這些斑塊起初出現於年輕葉子頂端,並逐漸擴散至葉基部和葉緣。長久缺銅更會使葉子過早掉落。
課外搜尋:
銅為植物提供氧化還原酵素的成份。植物體內銅素的傳送性差。
缺銅時,如同其他類微量元素一樣,會引起葉片黃化的問題。
植物缺銅時,新梢葉片葉色深綠而捲曲,葉基下方的綠色枝條產生黃色斑點,此黃色斑點會逐漸擴大而使莖幹或枝條遭受環割,繼而流出棕色膠液,葉片脫落。
原來枝葉枯死處若長出新葉也會變成窄小的徒長葉。
也些植物如:蔬菜類,缺銅時新葉會變小、細長、葉肉黃化,葉片呈捲曲狀。
缺銅(Cu)的發生情況:
1.鹼性土壤或石灰質土壤,隨 ph值增高,銅溶解度降低,植物根系吸引隨之降低情況。
2.遭長期淋洗的砂質土壤。
3.土壤含過高濃度的鋅和鋁。
4.土壤中含過量的氮和磷。
植物缺銅(Cu)的改善方式:
1.葉面施肥,補充植物缺乏的銅。
2.控制土壤酸鹼度。
3.避免施以過量的氮、磷肥。
10.錳(Mn):
植物缺錳的徵狀:出現於新葉或老葉,葉脈間因黃化現象而呈淡綠色,主要葉脈部份仍保持綠色。
徵狀與缺鐵相似,但葉脈間綠色部份較缺鐵時明顯示(較綠),且錳肥嚴重缺乏時也不會呈現白化現象(與缺鐵不同)。
缺錳發生時,於葉片顯現徵狀,缺錳的葉片陽光透過葉背時,更易於觀測的徵狀,新葉之葉脈呈綠色細網狀,而葉肉呈淡綠色。
缺錳輕微時,於植物生長後會自動消失;但嚴重時,葉脈轉為暗綠色,葉肉仍為淡綠色,徵狀持續不會消失。
缺錳(Mn)產生的情況:
1.土壤酸鹼度大於 PH值 6.5以上。
2.石灰質土壤或石灰施用過量時。
3.排水不良。
4.酸性的砂質土嚷。
5.缺水時。
缺錳(Mn)的改善方式:
1.缺錳時,採葉面施肥方式補充錳肥。
2.酸性土壤缺錳時,可施用硫酸錳改善。
3.石灰質土壤或石灰施用過量所引起時,可施用硫酸銨改善。
11.鐵(Fe):
鐵在植物體內流動的速率慢/小。
植物缺鐵時其徵狀,新葉黃化,嚴重時新葉黃白化嚴重。
老葉是不會發生缺鐵肥徵狀的,發生時若不補救,則新生的葉片小型化,新芽的生長會很緩慢甚至停止。
缺乏鐵肥,新葉會變化而老葉不變,由此觀測得之。
缺乏鐵(Fe)發生的情況:
1.土壤鹽分含量高且土壤為中性至鹼性時,植物根系吸收鐵能力下降。
2.施用石灰過多時。
3.土壤過度乾燥時。
4.磷肥失用過量,阻礙鐵素的吸收。
5.植物體內錳/銅元素吸收過多,導致體內鐵易產生氧化現象而造成缺鐵。
缺鐵(Fe)的改善方式:
1.使用葉面施肥方式連續噴灑,至葉片轉為綠色。
2.多施堆肥,增加土壤有機質。
3.過量使用石灰質肥料的土壤,可以施用硫磺粉來降低PH質增加鐵的活性。
4.中性及鹼性土壤缺鐵,可施用硫酸亞鐵。
12.鉬(Mo):
植物體中含鉬,參與氮的代謝。植物缺鉬,一般表現氮缺乏的徵候。許多植物的缺乏症特徵為葉片的形成急速減少且其形態成為不規則,稱為鞭狀尾,因發生局部壞疽且葉片形成期早期,維管束的分化不足。老葉沿主脈發生黃化及壞疽。嚴重缺乏:老葉葉緣黃化及壞疽。
鉬(Mo)的缺乏症狀:
鉬缺乏會植物幼葉上生出黃斑,向內側捲曲,漸漸地黃斑變褐色,另一症狀為葉身沿中肋變小型呈鞭狀葉(whiptail) 。老葉則會出現葉脈間的萎黃與壞死。
13.氯(Cl):
植物缺氯時根細短,側根少,尖端凋萎,葉片失綠,葉面積減少,嚴重時組織壞死,壞死組織由局部遍及全葉,植株不能正常結實。幼葉失綠和全株萎是缺氯的兩個最常見症狀。
氯(Cl)的缺乏症狀:
植體內移動性強,缺氯會抑制生長,造成葉尖凋萎與黃化。
由於氯的來源廣,大氣、雨水中的氯遠超過作物每年的需要量,即使在實驗室的水培條件下因空氣污染也很難誘發缺氯症狀。
14.鈉(Na):
課本P.81:對C4和CAM的植物來說,N a +是不可或缺的離子。一些證據表明,鈉增強了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的活性,即C4光合作用的主要羧化酶。缺鈉會使某些植物將固定二氧化碳C4途徑變為C3途徑,充足供鈉又恢復正常的C4途徑。,若是缺少植物有可能會表現出缺綠病(chlorosis)、黑斑症(necrosis)甚至不容易開花。而對C3植物來說,相對就沒有那麼需要N a +,只要微量即可。鈉會刺激植物生長,透由增加植物的擴展,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鉀為滲透作用的物質。
鈉的其它功能還涉及草酸積累、節鉀作用、氣孔開張、調節硝酸還原酶等。糖用甜菜似乎對鈉反應特別強烈,鈉提高其抗旱性。
在排水不良的干旱、半乾旱地區土壤中,積累鈉鹽將成為土壤鹽漬化的原因。 Na+對粘粒和有機質的分散作用會破壞土壤團粒,並使土壤通氣性和透水性減弱。植物根系穿透受阻。
15.鎳(Ni):
大麥種子發芽需要鎳,也是許多植物中尿素水解酶值組成份,其功用主要與氮代謝有關。易形成錯合物,從重要生理中心取代其它金屬原子。高濃度鎳對植物有毒害作用。土壤中高濃度的鎳抑制其它營養元素的吸收,可能與鎳對植物根系的破壞有關。鎳在植株體內可移動,因此相當大量的鎳在被吸收後轉移到種子和果實中。
尿酶是在高等植物中唯一含有鎳的酵素,儘管有些固氮的微生物需要鎳來使他們的酵素在固定的過程中讓氫氣產生。缺乏鎳的植物會載他們的葉子和果實中累積尿素,甚至會有一些黑斑在葉緣。不過很少植株會有缺乏鎳的症狀,因為植物對鎳的需求量可以說非常微小。
毒害症狀與缺鐵相似,這與鎳取代了鐵有關。鎳毒害引起葉片失綠。穀類作物葉片順葉脈產生灰黃色條紋,最終葉子變白;雙子葉植物鎳中毒葉片葉脈間明顯失綠。
施用石灰物質可減輕鎳毒害,其效果是因為中和了土壤酸度,降低了鎳的有效性。施用鉀肥也減輕鎳毒害。而磷酸鹽肥料卻增加鎳毒害
16.矽(Si):
植物主要以單矽酸(H4SiO4,一種可溶性二氧化矽)形態從土壤中吸收矽。二氧化矽(SiO2)進入植物體似乎需耗代謝能,該過程對代謝抑製劑和溫度敏感。
高等植物對於矽的吸收差異很大,依枝幹中矽含量將植物分為三群:(1)矽含量為10~15%,如水稻(主動吸收);(2) 矽含量為1~3%,如胡瓜(被動吸收);(3)矽含量為<0.5%,大部分的雙子葉植物,特別是豆科植物(排除機制)。矽在植物營養學上,歸屬於有益植物生長元素,對某些作物矽為必須元素,缺少會造成傷害。矽最初被當成肥料使用,然而施用後發現也可降低病害發生,矽與細胞壁結構有關。 禾本科、莎草科、蕁麻屬和木賊屬中積累乾物質的2~20%二氧化矽凝膠或水化多聚物,充滿表皮和維管壁組織,使表皮細胞矽質化,這似乎可加強這些組織、減少失水和防止真菌侵染。
矽促進單子葉植物生長增加產量,但對大多數雙子葉植物的發育並非必需。在胡瓜矽可增加胡瓜葉的重量、延遲老化、增加葉綠體含量使葉較綠、果實外表粗糙,但對葉面積、果實長度、產量無影響(Adatia and Besford, 1986)。
矽可使水稻保持葉片直立、截光更多而增強光合作用、提高對病蟲的抗性。施石灰常常降低植物對矽的吸收,而酸化卻增加吸矽。大量施用氮肥使稻秸中矽含量下降,從而水稻植株更易受真菌侵害。因此常建議施用含矽物質糾正。
以上為參考資料網路上及翻譯植物生理學課本Lincoln Taiz&Eduardo Zeiger所著Plant Physiology(fifth edition)整理而來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