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是很短暫的一段。時間雖然不長,地位卻很重要。
  大家知道,清朝前期有一個康乾盛世,是說從康熙到乾隆的130多年裡,國家統一、四海升平、國泰民安,是和漢朝的「文、景」時期、唐朝的貞觀時期齊名的太平盛世。康熙、乾隆的事跡已經家喻戶曉,鮮為人知的是,如果沒有了中間的雍正,也就沒有了後世所譽的「康乾盛世」。
  康熙帝是中國四千多年歷史上少有的英主,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但在康熙後期,諸皇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震撼了朝野上下,最高層的分裂導致政局不穩,引發了許多社會矛盾。朝廷內外黨派林立,勾心鬥角;官場腐敗,貪賄成風;苛捐雜稅,民不聊生。民變、起義此伏彼起,揭竿而起者都擁眾上千至數萬。準噶爾蒙古在西北邊疆的分裂活動日益猖獗,沙俄在北方一直虎視眈眈。
  這時正值十八世紀,西方資本主義方興未艾,歐洲列強憑借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用血與火的野蠻手段實行殖民擴張,一片片土地被鯨吞,一個個民族被奴役,侵略鋒芒已經指向中華大好河山。荷蘭殖民者的戰船就曾幾次叩響中國的南大門。在這種形勢下,如果中國的動蕩局面不能扭轉,大一統的局面不能維持,動亂不已,四分五裂,在強敵面前,中國各民族的命運確實不堪設想。
  雍正帝即位後,以堅毅的決心、果斷的措施,匡失糾偏,繼往創新,使國家恢復了穩定,康熙開始的事業得到維護和發展,再加上乾隆的繼續努力,才有了「康乾盛世」。雍正帝承前啟後,功不可沒﹗
  令人奇怪的是,雍正帝一直被否定。否定雍正的理由,首先是說他篡改康熙遺詔,得位不正。按封建倫理,說一個皇帝是篡位,就可以從根本上予以否定。我們今天本來不必置疑。但考諸史實,篡改遺詔的說法完全不能成立,它是雍正即位後他的政敵強加給他的。
  康熙諸皇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長達二十餘年,確實是錯綜復雜,波瀾迭起,驚心動魄。康熙帝兒子眾多,列序者二十五人,在康熙四十七年時,除幼子外,從皇長子到皇十四子共十二人(六、十一早亡),多數皇子各自有黨。諸皇子中,老二胤礽是唯一一人由皇后所出,是為嫡子。出生時其母赫舍裡氏即逝。當時正值「三藩」亂起,康熙帝為安定人心,也是紀念皇后,於胤礽周歲時即立為皇太子。
  二十幾年縱橫捭闔,風雲變幻。康熙三十九年皇子派系矛盾開始暴露,康熙四十七年鬥爭終於爆發。康熙四十二年,皇太子的忠實支柱、朝廷重臣索額圖因三年前助皇太子潛謀大事、結黨妄行被廢黜處死,康熙更說:「朕若不先發,爾必先之」。皇太子黨除即瓦解﹗五年後,胤礽終於被廢。其間,皇長子胤禔在康熙除掉胤礽事件中,皇三子始胤祉揭發胤禔用巫術使胤礽迷亂;眾官推舉皇八子胤祀為皇太子,皇十四子胤題因袒護胤祀引起康熙震怒。種種情節,康熙無奈,只好宣布胤礽「病愈」,復立為皇太子,胤礽雖復立,究竟今非昔比,三年後又被推倒。
  皇子爭鬥使老年的康熙過傷心神。他開始談到死,說「死生常理,朕所不諱」。但康熙終究是一位英主,身雖病弱而神智清醒,對其諸子知之極深。為使他選定的繼位者能順利登基,他使出了怪招。康熙五十七年,他派皇十四子、貝子胤題以大將軍王的名義西征,命其駐於離京城數千裡遠的西寧。使其遠離朝廷,新帝登基時不能為患,也使胤祀等人以為「大將軍王」立功回京必當皇太子,有了盼頭,興兵逼位的緊迫危險可以緩解。另外,西北前線的十萬大軍分為三路,皆由康熙直接指揮,不怕胤題擁兵作亂。重用隆科多也是關鍵一著﹗康熙五十九年,以隆科多為步軍統領,掌管京城二萬禁衛軍,命其隨侍於皇帝身邊。兩年後,康熙帝在最後時刻傳位雍正,「一言而定大計」,隆科多起了重要作用。
  雍正即位後,採取了許多重要措施。首先是穩定政局。在當時,穩定政局就必須鞏固皇權,清除朋黨。皇八子胤祀一黨(包括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首當其沖。雍正用了三年時間,使胤祀之黨不復存在。隨後,又處理了胤祉之黨。雍正對胤祀、胤唐恨之切骨,二人被囚後因虐待致死。對其他罵名,雍正都喋喋不休地辯解,唯獨對「殺弟」一項,他說「不辯亦不受」。當時,胤禔、胤礽在康熙時便被圈禁,雍正朝時死於宗人府內;被雍正圈禁的胤祉、胤題、胤我,除胤祉病死外,胤題、胤我於乾隆即位後釋放,更封爵分府。
  年羹堯、隆科多本來是雍正朝的重要支柱,一在外,一在內,權勢極大,年黨、佟黨布滿朝廷內外。新的朋黨又在威脅皇權,年羹堯貪婪、驕縱,竟以「宇宙第一偉人」自居。他在西北手握重兵,妄想如雍正地位不穩,天下大亂,則可稱雄一方,問鼎中原。隆科多是康熙臨終時的顧命大臣,保衛雍正順利登上皇位,功勞極大。但他忙於收羅門下,包庇胤祀黨人,引起雍正猜忌。又自比諸葛亮,有挾持之意,就更為雍正所不容。年被賜死,隆亦死於班房中,年黨、佟黨迅速瓦解。
  雍正初年的清除朋黨,殺了一些人,抄了許多家,成百上千的人被流放,社會上一片恐怖。朝為高爵顯官,暮為囚徒罪犯,真是觸目驚心。雍正承認,他是不得已的。面對強大而頑固的反對派,他只能以「菩薩心腸」,用霹靂手段解決問題。雍正曾說:「若畏浮言之譏訕而不能果斷者,此庸主之所為也。」
  政局穩定後,雍正迅速從各方面進行改革,收到顯著成效。加上懲治貪污、整頓吏治等措施,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帑豐盈,人民富庶的「盛世」景象又出現了。
  雍正帝的性格和作風是很有特點的。他很自負,說:「朕雖不謂上等聖明之君,亦非庸愚下流之主」。熟悉官場和下層的情形,是他的優勢。他四十五歲登基,年少時隨父皇南巡北狩,成年後又受委派主持祭祀、復核會試考卷、清查通州、京城的國家糧庫(共有倉廒九百三十八座,存糧千萬石以上)。他對官場積弊知之頗深,曾說:「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結黨懷奸、夤緣請托、欺罔蒙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之習,皆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勤於政務,是他最大長處。他每夜批奏折常至深夜。現存朱批奏折約三萬五千件,蠅頭小楷的批語常是數百言。白天,他還要與朝臣議國事,覽章奏。他說:「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堂,披覽諸處章奏,目不停視,手不停批,訓諭諸臣,日不下千數百言。」他以忠、廉、勤三字要求臣下。他起用了一批勇於任事、不避艱險、不畏權貴的官員如:鄂爾泰、李衛、田文鏡。這批人是各項改革的推行者,雍正王朝的堅強支柱。
  雍正帝精明過人,十分自信,以致察察為明,猜忌多疑。他性情急躁,年輕時康熙說他喜怒不定,囑他戒急用忍。他處理人和事往往太急、太苛,絕對化,不留餘地,缺乏寬容含蓄和大度。對臣下,恩寵時推心置腹,甜言蜜語,不拘形跡;厭惡時則諷刺挖苦,戲弄調侃,破口大罵;被他認為是「返恩為仇」者,更是深痛惡絕,咬牙切齒,立置死地。這些弱點,影響了他的政績,產生了消極作用。他的兒子弘時(雍正成年的兒子三人:弘時、弘歷、弘晝)大概是不贊成對胤祀等的做法,他一怒之下將弘時發給胤祀為子,後來又撤去黃帶,將其處死。
  他過於要強,受不得一點委屈。聽到外界對他有懷疑、攻擊,往往親自辯解,絮絮叨叨,不厭其煩。雍正七年,他知道社會上流傳他的「十大罪狀」(「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誅忠、好諛任佞」)時,幾次親書諭旨逐條批駁,又將攻擊言論和諭旨編成書,叫《大義覺迷錄》,令全國士子每月初一集體朗讀,以致「謗毀君父之言,每於月吉宣之於口」。「十大罪狀」被雍正自己愈描愈黑,擴散到全國窮鄉僻壤,深入人心,演化成許多稗官野史,流傳至今。
  他累極了,精神上和肉體上都承受著沉重的壓力,至勞至苦。雍正八年,他最親愛倚重的皇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逝世。胤祥小雍正八歲,雍正曾想向他托付後事,不意先他而去。他傷心悲痛,終於病倒。惟恐一病不起,他召集皇十六弟胤祿、皇十七弟胤禮、皇子弘歷、弘晝及親近大臣交待後事:傳位弘歷,以後施政從寬。這次大病之後,雍正曾多次有密旨訪醫、求仙。他本來同僧、道、喇嘛一直有交往,對神仙、星相、卜筮、風水都信之不疑,從雍正十一年起,他召集皇弟、皇子及大臣研究佛學。一群「居士」(雍正自稱「圓明居士」,收徒十四人,胤祿是「愛月居士」,胤禮是「自得居士」,弘歷是「長春居士」等等)參禪論道,還在宮裡舉行法會。雍正帝表示皈依佛門,是不是對某些事情有懺悔之意呢?又過了兩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他終於不治,享年五十八歲。
  他--是累死的,中國有史料而來,唯一一位累死的皇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種賽鴿交流區2.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